第2章 坑人的爱民之举
第四十一节(上):刘玄德携民渡江
王夫之论刘表,“表出自党锢,固雍容讽议之士尔”。党锢清流,是他从中央政府空降荆州的政治资本,赤手空拳,苦心经营,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起,到汉献帝建安六年(201)收留刘备时,十多年间,荆州在刘表治理下,俨然乱世中的一块乐土,“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带甲之士十余万”。统治幅员之广,南延交趾;管理状态之佳,仓实廪足;文化教育之盛,人才济济;著书立说之多,文华一方,这也是刘表倚以隔岸观火的资本。说明他并非如《三国演义》形容的那样优柔寡断、懦弱滞暗。他敢容纳刘备,他敢得罪曹操,所恃者,就是他的实力。另外,时称“八俊”的刘表,有其虚荣心和求名欲,这也是很多大人物的通病。因为刘玄德奉诏讨贼失败,来投奔他这个正经八百的宗室,拒之,则陷自己于不义,党锢清流这招牌打出来,名声在外,却对一位向往他的反曹义士关上大门,天下人会不笑之吗?虽然他夫人、他幕下、地方实力派,大加反对,但他能够顶住阻力,说明那时的他尚未完全受操纵、受控制,是大权在握的。
刘备之错,就是到了新野,待了好几年,竟未能使刘表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而是听由他一步步落入蔡氏、当地豪族和地方势力的包围之中,终于不能自拔。自然,刘表永远也不会把屁股坐到他这一方面,但任何集团都非铁板一块,更何况处于弱势地位的刘琦,是其天然同盟军,而诸葛亮出主意使其求为江夏太守,离开襄阳,实非良策。刘琦一走,他们对于襄阳的大小动静,一无所知,更别说加以提防。
事见《后汉书》:“琦不自宁,尝与琅邪人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初不对。后乃共升高楼,因令去梯,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孙权所杀,琦遂求代其任。”《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所载文同,只是文前加了个“初”,说明与这一年的刘玄德携民过江无关。但《三国志》著者陈寿,显然认为诸葛亮未出山前,身在茅庐,交游广阔,授意刘琦,当系这一年的早些时候,或更早以前发生的事。无太多历史意义,遂不载。《三国演义》故意忽略《资治通鉴》的“初”,据《后汉书》进行艺术夸张,模糊时间,便与大撤退混为一谈。但由此得知,刘备在新野近八年(201—208),连近在咫尺的樊城,都始终未在其控制之下,这既可说明刘表对刘备的防范,夙夜匪懈,也可说明刘备对刘表的统战,根本不做为。这哪是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啊!
刘备的失败,一败于他没有好好经营这块根据地,并进一步加强与刘表亲善。二败在他一误再误,瓜熟蒂落,当摘而不摘,未能及时拿下荆州,以致错过了大好时机。三败于他小胜以后,掉以轻心,没有估计到曹操的反扑,也没有估计到刘表去世所带来的政治变化,更未能及早做出撤退准备。而实行的携民渡江的大逃亡上,他的仁义道德,是以新野、樊城两地人民的生命,和他的一支部队溃不成军为代价而得来的,这美名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
这种看起来爱民,而实际上害民的决策,最为坑人了。但写书的人,未尝到苦头,所以能够轻松地张开大嘴巴,为既救不了百姓,也救不了自己的刘备,大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