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让我们改变未来
心理学家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事实思维无处不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决定和情感。你可能会想,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可能发生在过去或未来的事情。对于与过去有关的反事实思维,即本应该发生但并未发生的事情,也即也许、可能、应该的人生来说,这种说法十分正确,真正发生了的事情才更重要。但是,也许、可能、应该的事情会对我们的经验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维实验室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同事曾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要求被试想象以下场景:蒂斯先生和克莱恩先生分别乘出租车去机场,他们都要赶6点的航班。但交通堵塞,时间慢慢过去,当他们终于到达机场时,已经6:30了。蒂斯先生的航班早已按时起飞,但克莱恩先生的航班却延误到6:25才起飞,克莱恩先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航班离港。请问,他们两个人,谁更生气?2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克莱恩先生只差一点点就能赶上飞机了,他肯定会更生气。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想呢?两位先生都误了飞机呀!似乎,让克莱恩先生恼怒的并不是晚到机场这个事实,而是反事实,即出租车再早一些赶到,或者飞机再晚几分钟起飞,这类原本可能会发生在过去的事实。
其实,我们根本不必想象这种虚构的场景,就能感受到反事实的影响力。想一想奥运会的奖牌榜。获得铜牌的选手与获得银牌的选手相比,谁会更开心呢?3你可能会觉得,肯定是获得银牌的选手更开心了,毕竟,他比铜牌选手更棒,应该会更高兴。然而,两类选手相应的反事实却非常不同。铜牌获得者相应的反事实是一枚奖牌都得不到,他只是刚好逃脱了这种命运。而银牌获得者的反事实则是获得金牌,可他偏偏错过了这种命运。事实上,当心理学家们选取了颁奖仪式的录像节选来分析运动员的面部表情时,他们发现,铜牌获得者确实要比银牌获得者看上去更高兴。看来,与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相比,本来可能发生但并未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就像在机场的克莱恩先生,或是奥运会的银牌获得者一样,人们往往在预期的结果并未发生或者刚好错过时更加不开心。正如歌手尼尔·扬(Neil Young)改编诗人约翰·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的话所说的:“字里行间,最令人伤心的莫过于‘本来应该’这样的字句了。”
人类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反事实呢?据其定义来看,如何定义时间,这些事情才算是并未真正发生过呢?为什么这些假想的世界会和真实世界一样重要?无疑,“是啊,真是糟糕”这样的话应当要比“本来应该”这样的话更令人难过才对。
进化理论所给出的答案是,反事实能让我们改变未来。因为我们能够考虑世界的另一种状态,也就真的能对世界有所行动,让它成为其他可能的样子。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有所行动,哪怕是很细微的,也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轨迹,将世界推入另一条不同的道路。当然,让一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意味着我们想过的其他可能性就都无法实现了,其他的可能性也就变成了反事实。但是,能够考虑这种种可能性,对我们的成功进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得以制定新计划,发明新工具,创造新环境。人们总是不断地在想象,假如我们是以另一种方式敲开坚果或编织篮子或制定政策的,结果又会怎么样?而所有这些想法的总和,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过去种种可能的反事实,以及随之产生的典型的人类情感,似乎就是我们为了获得未来的反事实而付出的代价。因为我们对未来负责,所以我们会对过去感到愧疚;因为我们能够抱有希望,所以我们也会感到后悔;因为我们有所规划,所以我们也会失望。我们能够想象各种可能的未来以及也许会不同的事情,相应的,我们也无可避免地会考虑过去的可能性,以及原本可能不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