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十二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献典籍保证了中华文明根脉的传承发展

为何说中华文明5000多年没有中断?从中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即可看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华文献做了这样的评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举儒学“十三经”来说明。儒家的经书称之为“经天纬地之作”,言其重要性,西汉时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时,“五经”加《孝经》《论语》成“七经”。唐朝时,《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加上《周易》《尚书》《诗经》成为“九经”,后又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宋代“十二经”加《孟子》形成“十三经”。

儒家的经书从“五经”到“十三经”,这是社会演进的需要。这些被认为是“经天纬地之作”的经书,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它们的社会思想作用在于:一是维护我国传统社会中尊卑贵贱的分野,使之各尽其职、各安其分。二是这些经书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对待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论述,起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还要提到,这些经书的普及版,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在中国传统社会起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要力求做到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对于过去的少儿启蒙读物,吸取其中的某些精华,而不是完全搬来,机械模仿。

2017年1月底,新春佳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文共四大部分,论述了从2017年至2025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其中的“主要内容”共有三项:一是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二是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三是发掘中华人文精神。

《意见》与国民教育紧密联系,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还应“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准确领会,使之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