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制造升级的隐忧
“是!就是要补上制造业的历史欠账,不仅仅是制造资产方面的欠账,更重要的是制造思想认识的欠账,两个方面都要做工作,都不容易!”李瞻海斩钉截铁地说。
老项和老波都点了点头。
这时,李瞻海转过头,看着云栖说:“云栖,你来说说这家公司的小势。”
云栖一愣,他参加项目这么长时间,很少发表意见,突然被李瞻海一说,有些发愣。
“老波已经把经济大势很详细地阐述了,大家也都对这家企业的主要干部进行了访谈,对企业的重要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理出一个大概的发展脉络和现状了。你试试吧。”李瞻海继续鼓励云栖。
云栖听了这话,觉得自己在项目组时间也很久了,也该发挥点作用了。
他想了一想,简单理了理思路,然后说:“这家企业的发展脉络是这样的:在全球产业链大转移的大背景下,吴总属于先知先觉的一群人,抓住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契机,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组织生产,获得了第一桶金;然后,在周斌总这样的国际销售人才的帮助下,提升销售层次,扩大销售规模,获得了第二桶金。”
李瞻海很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对于云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梳理出这样的思路很满意。
“但是,吴总的公司也出现了短板。第一块短板就是生产制造,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努力从5S、ISO质量体系、品质改善等方面着手改进,但是治标不治本;第二块短板就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没有品牌,很容易被复制,以至于市场受到同行的严重挤压,销售价格急剧下滑,利润迅速降低,整个企业岌岌可危。”
老波和老项都点了点头。
李瞻海笑着说:“小势讲的不错!以你的看法,这家制造业企业该怎么战略变革?”
“从短期来讲,进行生产设备的不足投入,完善制造系统,补齐历史欠账,”云栖来不及细想,说:“从长远来说,进行品牌建设,进行技术开发,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独特竞争优势,提高利润。”
李瞻海点点头,又问:“现在市场竞争这么厉害,利润率这么低,企业再投入这么大资金,进行生产系统的大改造,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
听到李瞻海的这个问题,云栖一下子愣住了。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云栖含含糊糊地说,“从逻辑上说,需要进行彻底的生产系统改造,以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具体的实际来说……”
说到这里,云栖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不知道吴总会不会真的下决心去做这么大的生产改造投入。
李瞻海并不是来看云栖的笑话的,他接过话,说:“是的!这就是现在的困境!制造企业要战略变革,进行巨额的生产制造系统的彻底改造,但是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利润率极低,这个外部环境怎么办?”
老波、老项和云栖都看着李瞻海。
“水这么浅,船这么大,怎么过去?难道就这么困在这里?”李瞻海说。
老波、老项和云栖都陷入了思考。
“从大势的角度来说,产业升级;从小势的角度来说,企业升级。”老波小心地说。
李瞻海点点头,然后继续了安排:“大势,产业升级,老波负责;小势,企业升级,老项负责,云栖辅助。”
大家都点了点头。虽然大家都点了点头,但是大家都知道在这样险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将会多么不容易。
在云栖看来,就仿佛是一艘并不牢固的大船本来是行驶在大海上,突然发现海水快速退潮,自己只是行走在浅水里,而这时已经起风了,巨大的风在使劲摇晃着桅杆,似乎要把这艘并不牢固、拼凑出来的船吹倒,吹散。
极速吹过的巨大风声,船的部件摇晃、碰撞的声音已经很紧急,扣人心弦!
他也在担心:这艘并不牢固的大船,未来怎么样?
大的战略变革思路虽然定下来了,但是实施落地的难度还是很大。为了更加稳妥,李瞻海又安排老项与生产系统的制造专家高工再交流一下,老波与研发部柴大途再交流一下,云栖再与人力资源部蔡经理交流一下。
生产系统的制造专家高工来自于世界五百强,与同样是制造专家的老项一交流就有很多共同语言。
这位制造专家高工对于吴总企业的制造能力不太看好,说:“这其实不是制造系统,就是订单生产线,制造能力、计划能力、维护能力都很弱。”
“产成品合格率订得太高,原材料的质量又支撑不了,设备更新不够,光靠5S、品质改善解决不了深层次问题。”制造专家高工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老项也把顾问组的意见说了,制造专家高工很认同。
当老项说到产业升级的时候,制造专家高工沉默了一会,然后说:“如果能实现产业升级,当然是好事。但是,企业目前的经营状态不太好,历史欠账又多,不知道能不能撑起来?”
老项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两位制造专家又聊了些其他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就结束这次的交流。
老波、云栖与研发部柴大途的交流并不顺畅。
柴大途到企业的时间并不长,在企业里的话语权不大,不太受重视;柴大途本身又是从事研发工作,跟技术打交道,本身就不太爱交流,因此,他与老波、云栖的交流时断时续。
这家企业的研发主要是仿制和按客户的订单开发,算是比较初级的。
对于仿制,柴大途打心眼里就不愿意,既有知识产权纠纷,又伤了自己开发人员的自尊心,但是老板和销售部门坚持,不得不违心做;按照客户的订单开发,就是把材料、结构的定制,控制质量和成本,也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即使是仿制和按照客户订单开发,还有与生产部门无数扯皮的事情发生,材料性能问题、结构的加工问题、生产的工艺问题……
柴大途自嘲说:“我?也算是半个生产部经理了,所有生产的事,我们都要懂,生产出现任何问题,都会过来问我。研发呢?我最多也就半个脑袋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