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如何正确运用熟语
熟语是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通常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典型词组或是句子,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格言、歇后语五种具体表现形态。
由于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富有表现力,所以在公文写作中经常被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熟语通常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熟语的构成成分不能够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成“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是从字面去解释,比如说“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意思,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没有什么关系。
熟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书面语言。包括我国古代的各种著作,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通常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富于艺术表现力。
2.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主要是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大多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是对大自然的认识,通常含蓄隽永、诙谐生动,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各种熟语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
1.成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具有表意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特点。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会大量地使用成语,如果能对成语进行恰当的运用,那么就可以让公文语言表达趋于凝练简洁,富有节律感和概括力,从而极大地增强其修辞效果。从总体来看,公文中运用的成语具有多种表意功能,比如说用来表示观点或是态度,表示列举,表示条件,表示对比,表示评价,表示解释,表示情状或是问题,等等。
在公文写作中运用成语,首先,要弄清楚其实际意义,不能够“望文生义”,不能够想当然。特别是有些成语往往是表面意义的比喻或是引申,有的还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果不认真地加以区分,那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混用或是错用,会对行文的表达效果造成损害。其次,运用成语时要注意做到恰当、得体,不能只为了追求成语表意的简洁凝练而堆砌或是硬凑成语,这样做往往会因辞害义,事与愿违。最后,要注意成语本身内在的特点,千万不能自编自造,又或是随意变换、增减,要确保公文的质量不受到负面影响。
2.惯用语。具体是指口语中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其主要特征是生动简明,通俗有趣。通常由三个音节组成,表达整体意义。但是其原有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化,而被一种全新的意义所代替。在公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惯用语,可以让行文活泼生动,富有文采,从而增强其表达效果。
公文中所运用的惯用语有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我们在公文中运用惯用语时,要注意把握所用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做到恰切、自然,千万不可以随意乱用,以免适得其反。还要特别注意惯用语的适用场合,比如说法规体公文与命令体公文,因其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和特点限制,通常不适合使用惯用语。而其他如事务性公文中的简报、调查报告、讲话稿等,还是较多地使用惯用语的。
3.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在有些公文中,根据其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和特定的语言环境,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行文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并给阅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文中运用歇后语,要特别注意其适用的场合。在庄重性的公文中,是不宜使用歇后语的,以免产生副作用。
4.谚语。谚语是指广大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通俗、简练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包括生活知识谚语、农业谚语和讽诫谚语等,它通常都能揭示客观真理,富于教育意义。
由于谚语具有句式匀整、音调和谐、通俗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所以在公文写作中如果能适当地加以运用,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其表达效果。
公文中谚语的使用情况与惯用语大体相同,也就是说它通常多用于事务性公文中,呈请性公文、指令性公文和法规性公文一般不宜使用谚语。
5.格言。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通常是出自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语句。它蕴意深刻,内容精辟,能够给人以警策和启示,并且能够增强行文的说服力。
此外,针对熟语数量众多的现实,我们应该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2.要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3.要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地辨析。
4.要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5.注意条理化、系统化地收集整理近义熟语,并且进行逐步筛选,减少记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