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夏商西周史(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伐三苗成就伟绩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禹为什么会特意向舜帝请求征伐三苗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帮忙治水吗?绝不可能。其实三苗之祸早在炎黄两帝的时候便有了。

当时黄帝和炎帝组成部落联盟之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和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联盟进行涿鹿之战,而三苗便是九黎中的一族。在蚩尤战败之后,中原由炎黄部落控制,九黎被打散,三苗衰微。但是颛顼、帝喾的时候,由于炎黄内部的共工氏与颛顼、帝喾争夺领导权,于是三苗借机发展,逐步壮大起来。等到了尧帝的时候,三苗再也按捺不住,屡屡挑起战端。于是尧帝出兵征伐,并大败三苗于丹江。战败的三苗虽然加入了炎黄联盟,但是依旧很不安分,常常叛乱。尧帝便将大多数三苗人发配到了三危(即如今甘肃的敦煌一带);而把他们当时的首领驩兜发配到了崇山,这个崇山据考证,一说是在今广西凌云县附近,另一说是在今湖南大庸县境内,不论是哪一个,总之,离他的部落相当之远。于是,三苗又安稳了一段时间。

▲蚩尤(汉代石刻图)

但是舜帝继位后,三苗部落快速发展,实力不可小觑,据说其社会生产力已经超过了炎黄部落,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感到威胁的舜帝于是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自己,另一方面则开始逐步分化三苗,实行“北分三苗”的政策。“北”即“甄别”的意思,也作“背”,留善去恶。结果便是大部分的三苗人不堪排挤而出走三危。他们渡过西汉水,越过西秦岭,一路东南,最后抵达汉水中下游,并逐步在江汉流域发展壮大起来。而留下来的三苗则与当地的羌人融合,发展为后来的羌族,依然给后世华夏带来不少麻烦,不过这是后话了。

南迁的三苗扎稳脚跟后,又图谋北上。此时炎黄部落正执着发展自身,所以舜帝并没有同意禹征伐三苗的意见,而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知识链接 执干戚舞

“执干戚舞”语出《韩非子·五蠹》。其中,干、戚是指古时的两种兵器:盾牌和大斧。舜帝为了震慑三苗,并基于先礼后兵的德行,命令众多兵士列队执干戚舞于阵前,“有苗”惧服,最后退兵。

这种“干戚舞”,后来成为乐舞的一种。古时乐舞有文武之分,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兵器。如今体育史和武术史学者常将其视为武术套路的早期形式,被定为中国武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刑天执干戚舞图

当禹继位的时候,三苗认为舜帝已死,于是无所顾忌,又开始作乱。而禹早有伐苗之心,而且此时的禹身为联盟首领,当务之急便是为联盟开拓生存空间,所以对居于江汉之地的三苗以及东南一隅的诸越,都虎视眈眈。既然三苗希望一场战争,那么大禹便决定给他们一场战争。

发兵之前,大禹举行了一场祭祀祖先和上天的仪式,并在各路酋长和百官的面前发了誓言,称为《禹誓》。《墨子·兼爱下》中言,大禹征伐三苗,不是为了掠夺和富贵,使耳目得以享受声乐,而是为了追求兴起天下的大任,除去为祸的逆贼,是为“仁人之事”。

或许真是上天感应,不久三苗地区便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于是大禹抓准机会,长驱直入。慌乱的三苗人仓促迎战,心中却还挂念受灾的家乡,毫无斗志。而大禹的军队则准备充分,士气高涨,作战勇猛。所以两军刚刚交战,三苗士兵便溃退逃亡,连酋长都被大禹的弓箭手射死。两军阵前,三苗群龙无首,更是四散逃亡。

大禹对三苗的战争是一场氏族联盟间的灭族之战,三苗的大败,使得其部族的大部分人都成为大禹夏部落联盟的奴隶,逃走的一些则远遁到西南的丘陵地带,据说成为如今苗族和瑶族的祖先。但是从此以后,三苗便再也没有见于史册,算是彻底消亡了。而大禹也就成就了自黄帝以来几代人所未能完成的伟绩。但是大禹并没有因此而停住脚步,他的军队乘着得胜的威势,一路向东南挺进,逐步控制了黄河、长江的中下流流域。

虽然三苗已经灭亡,但是诸越新附,民心不稳,成就伟绩的大禹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加强对各个部族的控制呢?而且,因为此战的胜利,以夏为首的部落联盟实力大增,使得原先炎黄部落联盟内部的实力分布出现了不平衡的因素,对于其他部落的眼红,大禹又会采取哪些方略来制止联盟分裂呢?请看下篇:涂山会罢王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