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元朝是一个不怎么清晰的时代,甚至带着点神秘感。这些年兴起了历史热,在追寻历史踪迹时,人们又往往只关注他的某一些方面,比如战争与冲突,却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实际上,元朝是一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时代,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并存、多元文化交汇互动的时代。在这种空前规模的交相融合过程中,产生出了崭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文化。享誉全球的青花瓷便是这种文化的典型标志,而元杂剧又何尝不是元代文化的精彩名片?华夏文化就是借助于这些精美的工艺产品向西方频频传播的,而畅通的丝绸之路、往返繁忙的商业运输恰恰成就了这种文化传播。元代社会也因此变得生机勃勃。这一切,来自东罗马帝国的使者——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得栩栩如生。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冲突与融合,战争与通商,黑暗和光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争斗并存,互为依托,推动历史向前。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元朝的审美文化,便会有深一层的体认。
推翻了元朝的大明政权俨然以文化正统自居,意欲重新恢复唐宋时期的秩序和辉煌。殊不知,明王朝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局面,农业化的中国正在向商业化和手工业化的中国转型,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手工作坊如林,中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挡都挡不住。崇尚消费,喜欢变化,不愿墨守成规,一时间竟成了社会潮流,世道自此大变。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个崭新的社群——市民阶层,主要由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他们和农民有着很大不同:崇尚变化、新奇,对生意和技能精益求精;同时又追求消费和享受,有着对新生活的热切憧憬。正是他们,创造出了一个繁华似锦的大明世界。
中国的工匠精神就是在此时大放异彩的。其实,工匠精神依托的恰恰是市民的观念和文化,追求个性,追求卓越,追求与士大夫平起平坐,以显示尊严。
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人们的生活观和审美观必然都在发生变化,旧的、传统的思想受到了严峻挑战。汤显祖在名剧《牡丹亭》中塑造的陈最良这个人物,抱残守缺,不愿与时俱进,是被嘲笑的迂腐的代表形象。
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思想家们都在严肃思考,王阳明“心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传统只有和社会发展趋势相向而行,互为推助,才能成为时代的核心与灵魂,而这,必然是一个艰苦、长期的斗争和创造的过程。新和旧,进和退,变与不变,在明朝展开了全面的争斗,中国的近代文化发展的进程便是这样拉开序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