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车辆管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车辆的由来及发展
一、车辆的由来
车辆是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为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历史文明的象征和科学进步的标志。中国是最早使用车辆的国家之一,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舟车,比欧洲人发明马车要早一千多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已十分普遍,广泛应用于运输和战争,大街上已有了“车鼓击,人肩摩”的繁荣景象。在后来的几千年里,车辆几经革新,先后经历了单辕双轮车、双辕车、独轮车等阶段,但其动力仍局限于人力和畜力。因此,中国古代的车辆仅限于非机动车。[1]
汽车的发明源于蒸汽机的问世。17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05年,纽科门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做功,而是靠机械做功的实用化蒸汽机。1876年,奥托(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1883年,戴姆勒(德国人)发明了汽油机、自行车和第一辆摩托车。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设计制造了一辆装汽油机的三轮汽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1886年,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b Daimler)发明了四轮汽油汽车,这辆汽车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而他则被人们称为世界汽车之父,1886年因此也被称为汽车诞生年。
1913年,美国汽车制造商H.福特在汽车制造中,首先使用了流水线和标准化生产方法,并辅以科学管理,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每天即可生产上千辆汽车,而生产成本却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汽车售价的猛跌,到1916年,每辆T型车的售价仅为360美元。这样,一般中产阶级就可以买得起汽车了。一个巨大的机器终于以商品的形式,成了普通家庭的消费品。1926年,奔驰汽车公司和戴姆勒公司合并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1934年1月,著名汽车设计大师波尔舍联合34万人合股成立了大众汽车公司,而随后开发的“甲壳虫”汽车令大众迅速成为国际性的汽车厂商。汽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汽车的量产化时期
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以大批量生产的方式代替订单生产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汽车的发展。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欧洲转向美国,让美国汽车称雄世界50年之久。
(二)汽车产品的多样化时期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欧洲厂商受到美国汽车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实行“量产化”。另外,欧洲厂商具有卓越的产品设计能力,生产出各式各样的跑车,转而销往美国,从而出现了欧美两霸并存的局面。
(三)汽车产品低价格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所致,日本车商以省油耐用的低价格小汽车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形成精益的生产方式,全力发展物美价廉的经济型轿车,日本成了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欧洲转到日本。从此,世界汽车形成了美、日、欧并存的格局。
一百多年的汽车发展史表明:汽车诞生于德国,成长于法国,成熟于美国,兴旺于欧洲,挑战于日本。
二、中国汽车的出现与发展
1901年,第一辆进口汽车登陆上海。从此,中国有了汽车的概念。有人说,慈禧乘坐过的那辆汽车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现陈放于颐和园内。也有人说中国最早的进口汽车是在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入上海,从此,中国土地上有了汽车。[2]
中国从有了进口汽车后,就一直梦想着制造出自己的汽车。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研制,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承担。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将整车拆卸,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他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终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1936年成立官商合办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拟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散件装配汽车,但无结果。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到1978年。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
1953年7月15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毛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时隔三年,1956年新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CA-10型”四吨载重卡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在轿车生产方面,1958年5月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东风牌”轿车成功,这是新中国自制的第一辆轿车。东风牌轿车试制成功后,很快运往北京中南海。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亲自参观并乘车绕花园行驶,随后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但是,由于技术不太成熟,汽车经常发生故障。因此,东风牌轿车最终没有批量生产。两个多月后,第一汽车制造厂又成功设计制造了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并得到批量生产,影响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乘东风,展红旗”,这句20世纪50年代的口号对应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两款轿车车型。[3]
第一辆轿车不仅零件、车身全靠自己制造出来,而且轿车水平的目标一起步就瞄准国际水平。当时的目标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55年生产的“帝国牌”高级轿车,它与美国著名的“林肯牌”高级轿车为同一级水平。车身外形不仅适应当时的造型,还体现了中国民族风格,尾灯选用了中国古代宫廷使用的红纱灯即宫灯的形象。样车一出,从汽车厂的工人到中南海的中央领导无不激动万分,海外华人也为之欢欣鼓舞。香港金夷先生在他的《世界汽车》一书中引用国外的评价:“第一汽车制造厂出产的红旗牌高级轿车,在1960年德国来比锡春季博览会上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获得了一致好评,欧美人士都认为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与各国的新型汽车比较,毫不逊色。”
第一辆国产“东风牌”轿车
1968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市动工兴建,一批汽车修配企业发展成为汽车厂和长途客车厂,城建和交通部门也设立了一批公交客车厂。这个时期由于各制造企业缺乏自主活力,且仅重视发展中型货车,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汽车生产滑坡期,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迈进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这个时期,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中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其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中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在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了世界汽车工业体。[4]
近几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整体环境下,国内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呈现高速增长,汽车的消费和使用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它早已经突破了技术层面的意义,渗透到了人类的文化与生活中,它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伴随着汽车的到来,形成了与汽车相关的产业链条。带动了上游制造业如机械、纺织、皮革、金属冶炼、橡胶制品、石油等产业,由其带动的工业增加值是自身的数倍。
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由于汽车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因而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快速而稳步发展,汽车产量年均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产量增长量的10倍。汽车工业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汽车工业的繁荣,使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年均在1900万辆左右,占世界首位。
无人驾驶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发展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测试行驶近50万公里,其中最后8万公里是在没有任何人为安全干预措施下完成的。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到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80万辆,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据相关机构预测,从2018年开始,中国将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辆时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均面临重构,产业链、生产方式、产品属性、消费需求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汽车产品加快向低碳、电动、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全面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三、汽车文化
(一)汽车文化的含义
文化,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当一种消费品达到一定数量时,它自然就会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其“使用价值”以外的作用,从而也就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文化。汽车也不例外,近年来,“汽车文化”“汽车时尚”等概念已不断被人们所提及。然而,究竟什么是“汽车文化”?由于汽车是一个近代人类创造出来的新兴产物,其发展历史也并不久远,但是谁也无法否认汽车在时时刻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烦恼。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汽车文化是反映“汽车改变世界”和“世界改变汽车”的大文化。从狭义上说,汽车文化是指汽车在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过程中,人们对与汽车有关活动的行为表现和品位追求,是人们对汽车的一种认知态度,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崭新的文化理念和一个更高更美的心灵愿景,其核心内容是文明用车。[5]
人类在汽车发明、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被称为汽车文化。汽车文化主要包括设计文化(以不同的元素组合,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品牌文化(产品定位、风格、历史等)、商业文化(传播、会展、广告、媒体、汽车模特、商业活动等)、消费文化(汽车俱乐部、自驾车旅游、汽车运动、汽车收藏、汽车模型、汽车摄影等)。汽车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大众文化,是因为它具备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较长的历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汽车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生活形态的多元化,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汽车文化一旦培育成熟,将形成以汽车为中心的新的消费市场,并形成汽车文化产业,成为促进汽车消费,拉动内需的新的增长点。
综上所述,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的由来
汽车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在制造和使用汽车的工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为、态度、符号、价值观、仪态和体制,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汽车文化。汽车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汽车在美国的普及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城市格局,而且完全融入城乡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和食品、衣服一样的生活必需品。美国早在1953年的一份总统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就说:“可能还没有一种重要的发明会传播得这么迅速,会这样快发挥其影响,渗透到民族文化中,甚至改变思想和语言习惯。”它就是汽车文化。
1.汽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阶层的色彩
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进入社会,一开始被认为是贵族富人的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专用产品。因为产量少、价格昂贵,所以,只能被富有的阶层所拥有,成了上层人士普遍认为的权利地位和富有的象征。到了福特时代,由于采用流水线进行大规模生产,价格也一降再降,汽车特别是轿车成了大众能够接受的消费品,这对富有权贵阶层是个大大的冲击。平民的意识、思想、个性追求也融入了汽车之中,真正成了大众拥有的工具,而非少数人的专宠,这就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文化奠定了基础。
2.美国人对汽车的依赖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文化观
美国人把汽车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和载体。汽车可以显示出驾驭者的风范、个性、特点。也可以显示出他的社会地位、拥有的财富和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一方面他们把汽车作为工业社会中创业发展的工具。另一方面他们把汽车作为流动的家,作为寻求避开尘事喧嚣的避风港。无怪乎在20世纪,美国人就提出了“每个家庭的车库内有两辆汽车”的口号,从汽车上也体现了美国人对崇尚开拓精神的理解。汽车作为大众的消费品,在消费方式上就是为了追求舒适、快捷、享受、自由和灵活的个性化的特点。
3.汽车文化的传播载体是各类出版物
1895年《汽车》期刊创刊后,相继又出版发行了其他刊物,如《无马时代》《车》《汽车贸易杂志》等,各种各样的书刊对汽车的宣传介绍,更加迅速地将汽车人的思想文化传播给了广大的民众,使之更快地接受,在汽车发展历史上,书刊可以说是汽车文化传播的第一媒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895年,世界上第一本汽车杂志《无马时代》在美国出版发行,美国的杜里埃兄弟给创刊号寄去了汽车史上的第一份广告。
1900年,当美国奥兹莫比尔汽车制造厂竣工时,奥兹父子在工厂大门口竖了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
1908年10月1日,福特公司的T型车问世,除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外,还进行了当时在美国规模最大的邮寄式广告宣传活动,甚至通过电报、电话直接向消费者诉说——“福特”服务于大众,让所有人都拥有福特汽车的理念,开辟了一个汽车消费的新时代。
若干年之后,在底特律,在美国的许多城市,都竖起了福特汽车公司新设计的广告牌:一辆福特汽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大道上,车上坐着一位美丽女郎,她的围巾在风中飘飞。一句简单明了的广告词在空中闪烁:“请看!福特汽车驶过!”
1999年上半年,美国十大行业广告支出排名中,汽车行业的广告费用为36亿美元,其中排名全美广告支出第一的通用汽车公司已达14亿美元。
而今,汽车广告无处不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户外招牌、发布会、拍卖会、巡回展上比比皆是,香车美女如影随形。
(三)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汽车文化的发展。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文化的发展也比较稚嫩,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健康、文明的汽车文化。
1955年,中国第一本汽车杂志是交通部主办的《汽车译丛》。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推出了《汽车之友》,这是中国第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汽车杂志。但由于当时汽车离普通家庭的距离很遥远,《汽车译丛》的读者不多,销量也不大。截止到1990年,中国汽车类杂志总数还不超过30种,且以技术类、专业学术类为主,如《汽车技术》《汽车与配件》《汽车研究与开发》等,读者仍以汽车的行家里手为主,大多是一些汽车的业内人士。这个时候的汽车杂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目前,中国的汽车杂志已有70余种,大致包括学术类、科普类和消费时尚类3种。后两种约占汽车杂志总数的80%,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受众规模。一种是消费时尚的,如《汽车之友》《中国汽车画报》《汽车导报》《车主之友》《时尚坐驾》《轿车情报》《名车志》和《汽车族》等几十种;另一种是科普的,包括《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与驾驶维修》等十几种。但从主要内容看,这些汽车杂志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综合类的,车型上统统囊括了新车、名车、国产车、进口车、合资车、轿车、跑车等各种车型,内容上也都是新车发布、试车报告等综合资讯,甚至连封面都大同小异。[6]
汽车专业报纸有《中国汽车报》《都市汽车报》等。如果加上综合类报纸的汽车专刊,全国汽车类报纸不计其数。在北京的主要报纸中,有汽车周刊的报纸就包括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和北京晨报。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办汽车专业网站,有些综合网站也开辟了汽车专栏。汽车专业网站有《汽车之家》《易车网》《车168网》《爱卡汽车网》《网上车市》等,开辟汽车专栏的有《新浪汽车》《网易汽车》《搜狐汽车》等。专业类汽车网站的《汽车之家》开办较为成功,成立于2005年6月,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网站。在2006年末的第三方独立调查中已名列同类网站前三甲,截至2007年上半年,网站总体流量更攀升至国内第一名。《汽车之家》围绕用户在选车、购车、用车各个阶段的关注点和消费需求,为汽车生产厂商、销售公司、汽车经销商、汽车服务供应商提供顾问式的网络营销全方位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理性的认知、对比,最终实现目标消费群对品牌忠诚度的有效转化。汽车之家深刻理解互联网传播优势,牢牢把握“搜索与互动”这两个新媒体平台最突出的特色,立足于此为用户提供服务。
另外,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办汽车频道或汽车专题报道,与汽车相关的大众媒体增多,说明汽车正在日渐平民化。当汽车摆脱少数人的专宠,真正成为大众的工具,这就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文化奠定了基础。只有大众化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是代表社会主流的东西。但是,目前中国的大众拥有汽车的比例还相对较小,加上中国汽车发展历程较短,中国的汽车文化显得还非常稚嫩,所以汽车文化的培育和传播任重而道远。汽车杂志和报纸等各类出版物以及电视、网络都是汽车文化的传播载体,它们将汽车人的思想文化传播给大众,并使之接受。
(四)汽车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
1.汽车产业催生文化的形成
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这就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兴起,从而也催生了一系列文化的形成。像汽车工业本身的制造,经销商的汽车营销、汽车广告,还有后期的汽车维修与保养,加上汽车带给人们生活的休闲与娱乐功能等,都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成为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汽车在走进我们生活的同时,汽车文化也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急需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汽车文化。
汽车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每个汽车制造商在汽车的设计和生产中,不管内饰还是外形,还是从内在品质到外表风格,都会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印记。比如,美国汽车的豪华和富有、德国汽车的精湛和耐用、意大利汽车的艺术和个性、日本汽车的精巧与人性化都蕴含着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汽车营销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营销方式,也同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如买断销售、明星代言、赠送购置税、降价补偿等。
在整个的汽车销售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则是商品的核心卖点,消费者购买汽车的过程,也是参与、分享和传播这种文化的过程。
汽车广告不仅是汽车本身形象的再现,更是展示汽车风采、传播汽车文化有效的宣传手段。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在汽车广告中营造生活的梦想,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如福特的“规则由我定,活得更精彩”、东风标致206的“快乐随行”、东风雪铁龙C2的“炫耀我心”、POLO的“秀出你的魅力生活”等。
现在的汽车对于使用者而言,绝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那么简单,它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汽车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电影大片中美国人下班后,开着汽车走向郊区,道路两旁美丽的风光历历在目,而这样的生活正在中国人身上发生。也许城市的生活过于压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地都兴起了郊区游和自驾游。开着自己的汽车,带上家人,去感受大自然,自由自在,好不惬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文化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汽车文化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和价值观念,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人类实现自主移动的文化。因此,美国汽车观察家玛丽安·凯勒在《21世纪汽车大战》一书中预言:未来汽车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从发展汽车产业的目的来看,发展汽车产业并不在于汽车工业本身,而是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用一种文化的方式来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出行的舒适性。近几年的假日“黄金周”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汽车文化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文化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汽车本身的作用,具体体现主要是汽车本身所折射出的设计和制造理念,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不同国家的汽车产品,因为文化元素不一样,其设计的结果便不一样,而不同的工艺和生产制造理念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二是对汽车产品折射出来的全社会有关汽车人文精神的汇总。
汽车文化有两个过硬的要素:机械概念和设计理念。设计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汽车文化的核心体现。汽车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环境、人类性格,而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汽车所造成的交通阻塞、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文化研究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和解决。高科技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社会需要汽车文明。避免交通事故,减少车祸伤亡,除了依靠高科技、人性化汽车发展,更有赖于汽车现代文明的建立。
“汽车”正是人类为移动这个梦想追求而创造的结晶。正是这些梦想创造了汽车文化的开端,点燃了改变世界的美妙汽车文化之旅的火花。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精妙绝伦的高科技产品,它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其历史凝聚着近百年人类工业文明的全部成果。
在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汽车文化创造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使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汽车文化理论体系,应该是包含了汽车文化本身及其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推动世界发展进程中所处的角色和作用。
3.汽车文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汽车是现代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百余年来,在满足人们代步需求的同时,蕴含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汽车本身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许多与人们社会活动相关的行为都与汽车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回顾改革开放前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时候,人们谈不上汽车与个人的关系,更谈不到汽车文化。同时,对于汽车文化,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汽车产品外观、颜色的变化和品牌、质量的差异或是价格、性能的不同,还应该包括有车生活方式、用车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和提升。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依靠产品本身来改变是不够的,更应该依靠和谐、休闲、健康的汽车生活方式来引导,从而改变车主的生活态度,最终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4.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方向
(1)结合西方汽车文化经验,创造多元汽车文化。西方汽车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呈现单一形式,即“宽敞的驾驶室里只载司机一人、汽车动力超过实际需求”。中国应该既有这种以个人自由为特点的汽车文化,同时更应该提倡公共交通、共用汽车、共享汽车、相互拼车、租赁汽车以及自行车城市、无车城市、无车日等不同的汽车文化。应该更多地强调共享、共用、节约的理念,这也是践行中共十八大精神的行动。
近三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占全球汽车市场增量的20%以上,中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市场的急速扩容,与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密不可分。随着汽车消费的高速成长,中国的“汽车社会”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2)中国汽车管理正在向网络化发展。开发第二代因特网和手机的经验告诉我们,某些技术上的落后正好是实现跨越的机遇。GPS技术、汽车身份识别、汽车巡航限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指挥系统可以集成一个大系统。交通指挥中心的电脑可以识别、指挥任何一辆行驶的汽车、对汽车的行驶速度实行自动控制等,它即将促进汽车文化进一步发展。
(3)中国绿色汽车的发展。发展节能环保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先进的柴油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都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情景分析表明,高速情景下,预计到2020年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当年能够节省3991万吨原油,节油量相当于当年中国石油总需求的8.9%,汽车用油的14.3%,石油进口的16.0%,节油效果非常显著。另外,在高速情形下发展节能环保汽车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50万吨,相当于将当年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削减10%。
中国目前还不是汽车强国,但已经是汽车大国。汽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中国同样重要,而且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最有希望的“增长亮点”之一。
目前,中国的节能汽车刚刚起步,节能环保汽车的比重非常低,从国际经验和各种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特点及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未来的中国节能汽车发展会呈现两个趋势:一是从节能环保未来的市场结构来看,将是一个多种技术共存的局面;二是从各种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顺序来看,近期内先进柴油车技术比较成熟、价格明显低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如果能理顺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提高柴油品质,先进柴油车在中国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汽车社会需要汽车文明。避免交通事故,减少车祸伤亡,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交通环境,除了高科技智能化、人性化汽车发展,更有赖于汽车现代文明的建立。和谐交通是人、车、路、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高度统一,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一个现代汽车文化也是人们应该研究和讨论的一个具有发展性的课题。
总之,汽车文化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代表着社会的繁荣。汽车文化将随着汽车的发展不断向健康和谐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