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FROM THE EDITOR
数字陷阱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出版团队成员林赛·迪特里希(Lindsey Dietrich)、布莱恩·加尔文(Brian Galvin)和费利西亚·西纳斯(Felicia Sinusas)与殷阿笛合影
指标是商业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对绩效评估和战略执行有重要意义。但指标也会产生极大危害。在《别让指标毁了公司》一文中,凯南-弗拉格勒商学院的迈克尔·哈里斯(Michael Harris)和万豪商学院的比尔·泰勒(Bill Tayler)指出,绩效评估和战略常常被混为一谈,造成各种令人反感的后果。问题在于,商业指标本身就不完善,大多数都用来量化无形的目标。即便是像收益这种最常见的指标,也是某种抽象概念的代表。正如作者所讲,“绩效管理系统中全是不能完美替代期望结果的指标。”
假设某公司将“取悦客户”作为战略目标,会出现什么情况?哈里斯和泰勒指出,公司很可能会通过在线客户调查来追踪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进度。但之后员工会认为,战略是将调查分数最大化,而非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因此,他们可能会开始缠着客户给自己打高分,或不断发送弹出式窗口、跟进邮件以及拨打自动语音电话,敦促客户接受问卷调查。
哈里斯和泰勒指出,人们往往将评估对象和指标本身相混淆——这种心理称为“替代倾向”(surrogation)。如果指标实际上与战略并不一致,替代倾向会尤为危险。以富国银行为例,该行的战略重点本是长期银行业务关系,却将交叉销售作为指标。为完成销售目标,员工竞相在未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开设了数百万个存款和信用卡账户。富国银行因此受到巨大冲击,须赔付数十亿美元的罚款、法律损失和诉讼费。在富国银行的案例中,替代倾向导致销售数据优先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发展。这已经不是对战略的片面阐释,而完全背道相驰了。
殷阿笛( Adi Ignatius )
作者为《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