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 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无论是日趋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还是文化与经济联结日益紧密的事实,都可以看作是资本的运动与扩张,不但包括传统的经济资本,更包括可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资本——今天的文化资本可以看作是文化资源中积累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叠加。
本书力图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入手,分析资本与文化的深层联系,在此基础上考察当前文化产业中的问题,使研究更贴近文化产业的运营本质,更切合全球资本的流通形势,同时,也是对当代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一些补充。
本书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思考放入“文化资本时代”的当代格局中去,进一步研究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探索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文化资本具有经济的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基于资本运作之上(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扩大了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双重属性,它们是矛盾统一的整体,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如果说对文化资本及其运营的研究是偏重理论层面的,那么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指导则是实践层面的,二者紧密相联。
2. 研究重点和难点
本书研究重点:一是对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资本”概念的辨析与对“文化资本时代”的理论性界定;二是对处于“文化资本时代”中的中国文化产业及其政策的研究探索。第一点是为第二点做一个理论铺垫,少了这层铺垫,后面的论述将无法展开,所以这一“理之又理”的形而上哲学思辨部分是至关重要的;第二点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围绕文化资本在文化产业中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发展矛盾和悖论,集中来谈文化产业发展向度和政策要点,是本书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是重心所在。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及其政策的结合。对文化资本的研究,国外早有先驱,起初这方面的理论局限在社会学视阈,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发现文化资本在社会学之外的经济学价值,也越来越关注文化资本的经济属性,做出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文化资本的经济学概念,形成了理论系统雏形,对后来者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对于文化产业的学理研究,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新世纪以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如雨后春笋,名家大论辈出。然而,将两者深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加之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集成式、系统性论著尚有欠缺,给笔者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其中的关键点是如何适度地将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进行结合,如何把握文化资本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既要避免滑入纯粹的经济学的资本增值与经济决定论的体系中,又要避免将文化局限于社会学的上层建筑领域与早期的文化资本研究套路上,从而充分关注文化产业的双重性质,偏废任何一方都将使理论缺乏辩证性与说服力。
3. 创新点
第一,在综合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文化资本时代”这一命题,把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置入这一全新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中。认为今天的全球化是从经济资本的扩张到文化资本的迁移,同时把文化资本看作是文化资源的活化形态与文化产业的驱动,即文化资本是一种和经济资本一样具有流动性、扩张性的,且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资本形态,并由此涉及了汤姆林森所说的“非领土扩张化”这样一个话题,再将我国今天的文化产业及其政策放置在全球化大背景与文化资本化大形势下来讨论。从“文化资本”的理论高度上考察文化产业的运营过程与发展问题,体现了资本运动及发展的规律,更符合当今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产业经营的本质,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鉴断、发展与创新。
第二,第五章从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赞助人演变的角度,将文化生产与市场和资本联系起来,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方式,这是本书研究的一个闪光点。
第三,本研究将文化资源看作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空并存,不断再生的能源形态。它被人类社会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也不断地再造了人类社会,是处于动态中的不断发展着的活态的资源。在第六章笔者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这虽不能算作是一个创新,却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深化了一步,系统地分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并对这一转化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四,在第九章分析了“文化产业的自我超越”,呼唤文化生产中艺术精神的回归,以此展望文化产业的未来,从理论上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本书框架和内容设计
本书逻辑主线是一个三段论式的结构。第一,分析现状:当代文化的发展环境——向文化资本转型与发展文化产业;第二,剖析问题:当代中国文化资本的隐忧——日益成为产业链上一环的文化;第三,提出对策:文化资本语境下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核心竞争力、文化领导权与文化生态建设。对篇章内容结构进行划分,本书可分为开篇、引言、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展望五个部分。
开篇由“文化自信”命题引出“文化自觉”论述。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觉,在新一轮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我国文化产业如何保持中华文化本色,抵御“全盘西化”甚至“文化美国化”?如何坚守立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建构和谐稳定、生机勃勃的文化生产的新生态?这两个问题,在绪论中初步解答。
第一章是全书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内容设计等。
基础理论研究部分从第二章至第五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其次,明确界定了“文化资本时代”这一时代特征与产业格局,强调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形势。第二章是理论综述,对“文化资本”与“文化工业(文化产业的初期阶段)”的理论做一个历史的梳理,从而更明确地把握“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内部联系。第三章是本书的理论立足点,提出了本书对于“文化资本”的定义并进一步阐述。第四章鲜明地提出“文化资本时代”这一国际大环境,界定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第五章主要是从文化赞助人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分析了文化生产由“工业”到“产业”的历史演变,从而更深入具体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将文化产业与商品市场及资本运作高度关联起来,以便于下文展开论证。
应用理论研究部分从第六章至第九章,主要阐述文化资本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带来的种种堪忧现状,进而转入对于战略方针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第六章将文化资源当作可再生的能源形态,探索其再生与循环的动态走向,以此来观察由文化资本运营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文化生态破坏,如何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第七章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如何迎接文化资本流通与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涉及文化安全、主流文化、文化创新、文化科技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等问题。第八章基于文化资本的经济学属性,进行了文化资本运作的现代化途径研究,对于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把握文化金融领域的现实动向,提出多角度的解决文化融资困境的建议。第九章对于文化产业的法理、境界、制度进行了审视和反思,提出了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预期,期望文化产业在结构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质量上实现飞跃式提升。
最后,在研究结论与展望中,主要论述了本书的结论和创新之处以及本书的不足,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 [澳]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潘飞,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50-55.
(2) 王成稼.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1).
(3) [澳]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