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投融资模式下的操作流程的合规性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PPP项目相关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从消费特征角度出发,定义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为私人投资者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1954)指出:公共产品是指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因而也无法排除他人共享。公共产品主要有两个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难以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否付费都一样能够享有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非竞争性(Non-Rivalrous Consumption)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即增加或减少消费人数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或减少。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和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 Goods),即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都是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二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二者的部分特性,能够提供更加具有灵活性的方式。对基础设施项目而言,PPP模式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各自的优势,从而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形成更有效的方式。

(二)项目区分理论

所谓项目区分理论就是根据经济学的产品或服务的分类理论,将项目区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利归属等。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有无收费机制和竞争性可以做如下划分:

1. 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

此类项目市场价值大于投资成本,属于全社会投资范畴,有市场收费机制,有资金流入。投资者建设此类项目的动机与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通过全社会投资以实现投资的价值增值,所享有的权益归投资者所有。

2.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

此类项目市场价值小于投资成本,有资金流入和收费机制,具有潜在的利润且附带部分公益性,属于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此类项目在市场上可以套现的资金有限,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导致市场运行的结果形成资金供给的缺口,需要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维持运营。

3. 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

此类项目市场价值为零,无资金流入,无收费机制,属于市场失效而政府有效的部分。市场失效就意味着市场的调节对此类项目不起任何作用。建设此类项目的目的是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自然应该承担起此类项目的资金投资主体的职责,所享有的权益归政府所有。

项目区分理论的目的是将政府投资与全社会投资分开。项目区分理论认为,非经营性项目仍应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经营性项目完全可以由私人部门有效提供,政府应该退出;准经营性项目则可以由公司合作或政府提供补贴支持,将其转化为经营性项目交由私人部门生产或提供。进一步来看,即使是那些应该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具体的生产环节,也可以委托私人部门来运作,政府只借助签订合同、授予经营权、经济补贴、法律保障等手段进行支持。项目区分理论将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划分,既可以解决现有的投融资问题和矛盾,又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产业基金理论

PPP模式下产业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PPP项目有关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本质上是一种私募基金,可有效突破直接股权投资的限制。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运用理财资金,参与PPP基金的筹建工作,通过产业基金形式进入PPP项目渐成主流。

PPP模式下产业基金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结构化和杠杆效应。这种产业基金中,财政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通常充当劣后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优先级,规模较大的有时还设置中间级。政府出资比例较低,以少量资金撬动金融机构出资,存在杠杆效应。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只作为财务投资人,不参与基金与所投资项目的具体运作,本质上是明股实债。三是兼具非标与类固收的特征,PPP产业基金的投资领域、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不同,很难标准化。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项目有严格增信要求,回报率通常也有保障,又有类固收的特点。

(四)合作共赢理论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将使政府、企业、专业机构通过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具体来说,有助于减少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和政府履职能力;可以为市场主体企业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人们可以持续性地受益受惠。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叠加期,现实情况也呈现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局面: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进程中几亿农村居民需要转入城镇定居,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公共医疗和生活服务供给与需求的迅速增加。如果继续沿用政府单打独斗式的思路,很难有效应对挑战。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既能有效缓解政府短期财力不足,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又能有效提升这些领域的经营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履职能力。

我国社会资本规模可观,而且有强烈发展意愿,偏好PPP的企业更不在少数,这些企业愿意通过参与PPP获得风险可控的、可预期和可接受的稳定投资回报。从这个角度来说,PPP模式大幅拓展了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公众“公共服务升级”诉求程度之间存在反差,直接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和谐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国家发改委已发布了1043个PPP推介项目,其中很多是涉及民生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重点项目,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公共服务项目等。由此不难看出,PPP模式对百姓来说将是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