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短期分析:凯恩斯主义模型
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宏观经济学就一直面临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困扰。凯恩斯革命使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一直占据战后几十年的主流。尽管不时受到其他学派的批判和攻击,凯恩斯主义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但其理论假设始终未变,即经济处于“凯恩斯区域”—供给曲线平坦(有弹性)的部分,也就是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而总需求(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因为它始终符合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实际—经济处于需求约束型状态。按照“总支出≡总产出≡国民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的增加取决于总需求的扩大。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刺激总需求,扩大总支出,以最终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
如图2-1(a)所示,DD代表国内需求(Domestic demand,C+I+G),ZZ代表对国内商品的需求(Demand for domestic goods)。在初期,经济在A点处于均衡状态,其产出水平为Y,此时贸易平衡,净出口XN为0[图2-1(b)]。
图2-1 净出口与国民收入关系图
正是为了解决需求约束型经济下均衡产出(收入)水平决定问题。收入—支出分析法有以下两条固有的前提:(1)经济中存在超额生产能力,即经济运行在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这时总支出决定产出水平;(2)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价格水平是固定的。
根据国民收入—产出恒等式,用收入—支出法分析外贸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时,我们首先作如下假定:(1)在上述总需求因素中,净出口为唯一变量,其他因素均视为常量;(2)不考虑汇率波动;(3)经济在初期处于贸易平衡的均衡产出状态。
在给定产出水平的情况下,出口的增加即外国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ZZ会上移至ZZ′,总需求的扩大通过对外贸易乘数,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由Y增至Y′。所以,净出口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收入—支出法考察的仅是净出口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分别引入进、出口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时,凯恩斯主义模型有如下假定与结论:
(1)出口需求是外生变量。在开放经济的大多数凯恩斯模型都假设出口量与国民收入无关,它主要取决于外国的收入水平、本国商品与外国所生产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外国人对本国商品的偏好以及本国汇率高低。
(2)进口则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随收入的增减而同向变化,同时它也受国内对外国商品的偏好、相对价格、本国汇率等因素影响。
(3)出口、进口与国民收入关系的不同会影响净出口对收入的作用。这是因为,假定出口不变,随着收入的增加进口也会增加,二者的关系可用边际进口倾向来衡量,边际进口倾向同时也表明从经济增长额中溢出来变成进口的“漏损”使贸易收支恶化的程度。这种变为进口的漏出量会缩小乘数值和减弱增加的支出对国民收入最终变动的影响。
(4)因此,如果外部需求没有变化,那么净出口反之也会成为国民收入的减函数:随着产量的提高,进口会增加而出口不受影响,导致更低的净出口。综合起来,净出口与国民收入之间就会出现NX↑—Y↑—M↑—NX↓—Y↓的情况,所以扩大外需确保出口不下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是,凯恩斯主义模型的严格假定决定了它的适用性。本书将在第三章第一节详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