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量分析:兼解“贸易顺差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年均12.8%的增速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9.7%的增速,我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17位上升至第9位,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向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与此同时,21年来我国贸易收支出现大幅贸易顺差被视为与经济增长极具正相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在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一些学者却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成反方向运行趋势”的情况。这显然与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相悖。因而,要科学地认识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必须解开“贸易顺差悖论”之谜。
1.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论的来源
要评价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论的得出,正是基于此。支出法是从需求角度将一国由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经济行为主体在一年期间通过不同经济活动的最终支出额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其公式为GDP=C+I+(XM)。由“总支出=总产出”原理出发,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即为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通常采用净出口贡献度和净出口贡献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公式如下:
净出口贡献度=(△(X-M)/△Y)×100%
净出口贡献率=净出口贡献度X(△Y/Y)×100%
根据以上公式,可计算出1979—1998年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各项指标(见表3-1)。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贸易出现逆差的年份,大多经济增长较快;而贸易顺差则大多对应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如1985年和1993年,贸易逆差分别达366.9亿元和679.5亿元,经济增长却高达13.5%,同期净出口贡献率分别为-3.4%和-1.5%;1997年贸易顺差达2745亿元,经济增长仅为8.8%,同期净出口贡献率为1.7%,等等。
表3-1 外贸与经济增长 单位:%,亿元
续表
资料来源:各期《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其中净出口贡献度和净出口贡献率系依据上述数据计算得出。
如此看来,上述学者的观点似乎成立。但是,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对外贸与经济增长的收入—支出分析,我们从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得出了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那么,实践中为什么会得出相反结论呢?问题就在于支出法。收入—支出法运用的假定前提决定了该分析方法仅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下适用,不能涵盖我国20多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2.供给约束型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直到1997年才逐渐进入供大于求的需求约束型经济,在此之前则一直是资源短缺、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的供给约束型经济。在该经济中,相对于较低的供给能力而言,总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有充分弹性,所以在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波动。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国民收入是供给的函数。如图3-1所示,若增加需求,DA向右上移至DA′,收入不变而价格水平上升;若将供给曲线向右移至SA′,则国民收入由Y增至Y′,价格略有下降。
图3-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因此,在由供给来决定收入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下,净出口需求难以客观地反映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二者的关系必须结合进出口对供给的影响角度来分析:
首先,进口依然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但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下,进口不再是“漏出量”。进口国内短缺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可平抑国内上涨的物价;同时,进口资本品会产生类似于支出乘数的乘数效应,扩大本国供给,引起国民收入倍增。
其次,出口具有内生性。在短缺经济下,一国出口并非因为本国供给能力过剩而寻求国外需求,而在于出口创汇以增强进口能力,支撑和扩大进口。因为一国不可能在贸易收支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扩大进口。因而出口内生于进口而又受本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出口的扩大有赖于国民收入的提高。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出口也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影响出口的因素则有出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外国国民收入、相对价格、汇率及偏好等。
因此,进口增加国内供给,出口减少国内供给(增加国外供给)贸易逆差就是本国供给的净增加,贸易顺差即是本国供给的净减少;前者会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后者则会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反之,国民收入变动也会引起贸易收支的改变。因为出口与进口均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贸易状况就取决于边际出口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对比:若前者大于后者,贸易收支状况呈顺差,反之则呈逆差。
3.结论
第一,1979—1996年,由于我国总体上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上,进口发挥的作用大于出口。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呈“负相关”怡好从供给角度证明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在:
(1)1979—199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平均速度大于国内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而进口贸易速度又大于出口贸易速度。1979—1988年我国GDP增长率平均为13.7%,进出口总额平均年增长23.7%,其中进口为23.8%,出口为23.6%;1991—1996年以上四项指标分别为21.8%、22.3%、22.6%和21.9%(由于1989年、1990年国内国际环境因素变化,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波动较大,与其余各年水平相差显著,故本书将1979—1996年分为1979—1988年和1991—1996年两阶段,舍去这两年并不影响总体水平)。这一事实反映了在该阶段,由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巨大而工业供给能力不足,加之价格关系尚未理顺,我国经济在总体上面临商品短缺、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该阶段可供出口的大都是内外市场都需要的资源型产品或初级产品。在此情况下,更高的进口速度在平抑物价和缓解国内生产瓶颈及增强出口能力方面提供了保证。
(2)18年来,在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进口依存度平均水平始终大于出口依存度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由1979年的11.2%提高至1996年的34.8%,其中1979—1988年进口依存度平均水平为9.9%,出口依存度平均水平为8.6%;1991—1996年两项指标分别为17.8%、18.8%,但1979—1996年分别为13.0%和12.6%。这说明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大于出口,即在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断加深的进程中,进口比出口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3)平均边际进口倾向大于平均边际出口倾向。1979—1988年两指标分别为15.0%和14.3%,1991—1996年分别为19.0%和18.7%。这表明,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GDP的增加额中一直更多地用于进口以增加国内对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供给能力,而不是用出口以刺激总需求,我国供给约束型经济形态尚未改变。利用“进口的GDP增长弹性”指标也得出了同样结论。
第二,自1997年起,由于近2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内供给能力大大提高,我国宏观经济从总体上进入了供大于求的需求约束型形态,开始与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假设前提相符,因而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