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贸易方式分析
加工贸易自1978年以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形式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3-3)。
表3-3 1991—1997年中国五种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摘要(1998)》。
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张、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乃至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与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地分析贸易方式的发展、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特点
(1)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
1)发展规模扩大。1990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57.6亿美元,1998年增至1730.4亿美元,年均增长17.6%,高于同期对外贸易13.8%的年均增长速度,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3.4%。其中,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最近几年获得了规模上的突破,在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了一般贸易,继续保持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
2)发展速度加快。加工贸易出口连年上升,自1990年以来,年均增长18.8%,1995年出口为104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7%,为中国出口做出了贡献;进口在连续7年增长后,1998年出现下降,为686亿美元,占总进口的49%。
(2)加工贸易的结构特征
1)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外商投资企业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9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66.2%,进口48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口的70.4%。国有企业的出口为333亿美元,占31.9%,进口193亿美元,占28.1%。
2)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加工贸易的区域性分布以沿海地区为主体,其他地区为辅。1998年,东部沿海12个省区,加工贸易进出口1682亿美元,占97.2%,其他地区仅为48亿美元,占2.8%。
3)加工贸易的行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资本密集型并重的方向发展。
4)加工贸易国外投资者的区域分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欧、日向中国转移部分中间产品的趋势增强,中国对美欧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明显提高,对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明显下降。
2.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1)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于亚洲新兴工业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我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亚洲新兴工业地区的一些主要出口厂商将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我国大陆,以保持较低的成本。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原先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替代。由于这种生产的转移大多是通过建立外资企业和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因而加工贸易出口和外资企业出口同时增长得非常快。
(2)国内对加工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基本上建立起两种贸易机制,即普通贸易机制和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出口导向机制。出口导向机制包括对加工贸易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对加工出口所需的中间产品进口减免进口关税和其他进口环节税,对外资企业的投资品进口免征关税和其他环节税,以及对特定地区的税收优惠等。在这种双重贸易机制下,进行加工贸易不仅可以获得较便宜的中间投入品,减少生产成本,而且,如果能与国外或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合资,还可以在进出口经营权、设备进口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好处。这促使有出口能力的国内企业(特别是其中间投入关税较高的企业)转向加工贸易或者与海外合资。这也是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迅速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加工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
加工贸易在有力促进外贸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
(1)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的增加和其质量的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层次逐步提高,加工环节增加,其国内增值水平和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大提高。
(2)加工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机械和电子等产业由于加工贸易而得到较大增长,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利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虽然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机电产品仍旧偏于劳动密集型,但它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下一步的出口升级奠定了基础。
(3)加工贸易扩大了就业规模,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加工贸易的发展改善了我国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4.存在的问题
(1)由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商品结构、目标市场和进出口配额等方面存在雷同或竞争,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挤掉一般贸易,并造成税源的萎缩。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政策环境上的巨大差别,使出口企业由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移。而由于加工期贸易进口料件及机器设备基本上不征税和只征收很少的税,外加对三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机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优惠措施,1997年我国进口贸易总额中实际应税货物仅占23.4%。事实上,自加工贸易政策实施以来,一些高税商品的加工贸易进口明显上升。一般贸易的比重明显下降,如1997年羊毛、成品油的一般贸易进口分别不足10%和15%。这无疑对我国的财政收入带来一定影响。
(2)由于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和监管手段不相适应,加工贸易成为走私的重要渠道。世界各国对加工贸易在给予各项优惠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外贸企业有外贸经营权而无加工能力,而许多生产企业有加工能力却无加工贸易经营权,造成贸易和实际加工脱节,因此,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渠道,采用多种手段,将保税进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
(3)通过加工贸易大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以及通过加工贸易的走私行业,对国内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工业造成了冲击,影响了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的发挥。如目前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及其计算方法,或规定对加工产品使用国产原材料不予以退税,或造成使用国产原材料比例越大则税负越重,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的积极性,使其更多地转向采用国外料件。这无疑不利于通过加工贸易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目的。
(4)加工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磨擦的一个潜在因素。由于加工贸易加工程度深浅不同,增值幅度大小不一,因此在原产地认定方面问题较多。我国进出口贸易中50%以上为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量值之比近年虽有上升,从5年前的1:1.5左右上升为1997年的1:1.42,但实际加工贸易的增值比仍然不高,而这类加工贸易的产品原产地均被定为我国,加上许多加工贸易出口品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转口加价后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提高,中美贸易磨擦中关于美方贸易逆差数额之争与加工贸易的独特贸易方式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转口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