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9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早期概念。2009年,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科学中心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六个维度:增长的经济,便捷的移动,舒适的环境,智慧的民众,安全的生活,公正的治理。从这六个维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显而易见是个旷日持久且不断发展的过程,像几年之内就可以建成智慧城市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结构转型期,即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阶段转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阶段。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城镇化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人口聚集、产业聚集,这将对城市空间布局、承载能力、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课题,城市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防范“大城市病”集中爆发。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如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等。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体制建设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文件的有关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计〔2014〕1770号)。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同时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慧城市的政策规划(见表1-1),对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表1-1 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
随着2009年IBM发布智慧城市在中国的战略后,我国各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截至2017年11月,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近600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3—2015年先后公布了3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总数达到277个(见图1-3)。其中省会城市10个,占比为3.6%;地级市96个,占比为34.7%;县级市81个,占比为29.2%;区、乡镇90个,占比为32.5%。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主、以智慧产业为主和以智慧城市应用为主。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智慧管理与服务类项目最多,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类项目次之,智慧产业与经济类项目最少,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仍以公共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库、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管理与服务领域为主,产业方面较少。在具体城市特色化方面,每个试点城市的侧重领域不同[8]。
图1-3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分布
目前国内规划较好的城市都是以发挥本地优势或者解决自身短板为切入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表1-2所示。
表1-2 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
续表
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七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智慧城市发展包括“五化”,分别是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以及网络安全长效化[9]。
表1-3 智慧城市发展“五化”
续表
《意见》中指出,要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第二,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不断推进智慧医院、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第三,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第四,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以及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推广智慧家庭等;第五,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及促进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等;第六,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动城市公用设施等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建设发展交通信息增值服务,等。《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深化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同时,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包括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以及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意见》中还指出,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要严格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最后,《意见》指出,要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2017年5月,石家庄市发布《石家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下简称《计划》),以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8]。
《计划》指出,到2019年底,建成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决策支持科学化、产业经济高端化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石家庄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战略目标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8]。
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受各地条件的制约,区域差异明显,华南与华东地区发展良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较为落后。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整体智慧化程度较低,建设能力及落地性有待提升。当前,我国正在通过“互联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等战略,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国内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有些城市围绕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更多的城市则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自身智慧城市建设特点的有:
(一)北京:世界城市
2012年3月,北京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2015年将“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北京建设”作为其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六项重点任务之一。2016年3月发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
2013年,北京市建设了我国首个智慧城市服务的北斗公共平台。北京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卫生、教育、社保、安防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电子政务专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社会保障卡系统等项目。
(二)上海:光网之城
2011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2014年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指出实施“活力上海”五大行动,推进建设28个重点专项。2016年2月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化以泛在、融合、智慧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
上海是城市光网建设的先驱者,其率先在国内开展“光网城市”工程建设,推动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积极开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应用,并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各领域。上海市的公共无线局域网覆盖密度和规模、三网融合业务、高清电视、高清IPTV等信息消费水平均为全国第一。
(三)深圳市:安防之都
2010年,深圳市提出要抓住城市竞争力要害,打造智慧城市,于2012年通过《智慧城市规划纲要》。2016年4月发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之城。
深圳市正在加速推进“无线城市”建设,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发展“云物流”,打造华南智慧物流基地。建成了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实施“U交通战略”,成为国内领先的智慧交通城市。推动物联网产业在安防领域的研究应用,被誉为“国家安防之都”。
(四)宁波市:云城市
2016年初,宁波市与多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宁波智慧城市从1.0迈向2.0。2016年2月发布的《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共推进了30项工程、87个项目。宁波拥有全国首个“云医院”,建有智慧教育“云平台”。2015年集中推出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管理等应用新项目,“云城市”建设率先迈入了实施阶段。
(五)无锡市:感知城市
2012年,无锡启动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4月印发了《智慧无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4—2016年)》,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构建了总体框架,明确了推进思路。2015年4月签署了《“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6月正式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建设。2016年1月发布的《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
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应用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10年开始,无锡力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建成了在交通、工农业、教育、电力等领域的一系列感知示范工程,成为引领全国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