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经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9 印度的奴隶制经济

印度早在哈拉巴文化[24]时期(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已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水平相当。哈拉巴文化时期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栽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等。当时,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和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铜器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还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这表明印度的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印度人还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具。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时期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精美的图画。

这一时期,印度的建筑业比较发达。从哈拉巴的城市遗址看,最大的是哈拉巴城和摩亨佐•达罗城,而保存较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城。摩亨佐•达罗城占地266公顷,城的西部是建在砖台砌高台上的卫城,东部是居民住宅区和商业中心所在地,两部分由一道宽厚砖墙围护,使其形成一体。卫城有高厚的城墙和塔楼,卫城内有一系列建筑物。卫城显然是按规划建成的,大街笔直,由东西向、南北向,垂直相交。卫城也分区,每区又有若干小巷,也是垂直相交。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建筑物与同时期埃及和苏美尔的建筑物相比有其明显的独特风格,从建筑材料来看,埃及是巨石建筑,苏美尔是用太阳晒干的砖,印度则是窑内烧的砖,且尺寸标准;从建筑风格来看,印度比埃及和苏美尔似乎更注重实用性和实惠。在艺术方面,基本上无壁画和浮雕,但有独特的青铜器和石制雕刻品,如牛、独角兽等,可谓栩栩如生。石雕的人像虽庄严呆板,但发须整洁,一副贵族气派。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印度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以及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印度在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开始解体,并向阶级社会迈进。公元前15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由于他们和土著居民之间以及各部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产生了被称为“达萨”的战俘奴隶,随着奴隶数量增多,这时奴隶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印度使用铁器较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利用铁制工具进行生产。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约公元前900—公元前600年),由于铁器有了一定的推广,这为开发恒河中下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印度农业逐渐取代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上已用重犁耕地,并大规模地进行垦荒,兴修水利。手工业分工渐细,木工、铁匠、金匠、珠宝匠、弓弦匠、织席匠、织工、陶匠等成为重要的手工行业。特别是纺织业,在帝国时代,不仅能生产精良的棉织品,而且能生产高级的丝织物。这表明,劳动分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商品交换还处在物物交易阶段,不过也出现了放贷牟利之人。

从公元前6世纪起,印度开始进入列国时代(约公元前600—公元前400年),当时有16个邦国,主要的有摩羯陀、迦尸、拘萨罗、俱卢和般遮罗等。这一时期,农业方面生产水平和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水稻的种植相当普及。畜牧业仍然比较受重视,各村有公用的牧场。手工业分工更加专门化。列国时代最大的变化是商业特别活跃。当时有八大城市,商业在各城市的市场进行,城市之间有商路连接。商人还组成商会,目的是控制价格,谋求厚利。最通常的贸易商品是贵重的纺织品、宝石和香料等。商人们往来于各地,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兼用以物易物和偿付购物两种方法,已经出现高利贷。商品货币经济和生产发展活跃,为奴隶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奴隶的来源很多,根据印度《摩奴法典》的记载,除战俘奴隶外,还有债奴、罪奴,以及家生的、继承的、赠送的、买来的以及由于饥荒为食物而服役的。古代印度文献中记载的奴隶数量十分庞大。奴隶有国有的,有属于私人的。国有奴隶大都从事建筑、采矿和兴修水利等行业的劳动。在王室的农庄和手工作坊中,也有很多奴隶。

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公元前187年),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印度进入奴隶制经济的兴盛阶段。当时阶级社会已经充分形成,水田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王朝在兴建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多次战争,获得了许多战俘,提供了大量的奴隶来源。这一时期奴隶应用的范围较广。在王庄中,奴隶主要从事工农业生产,他们的口粮由国家发给,工具损坏后有专门的工匠负责修理。在纺织作坊里,国王的女奴们夜以继日地纺织,如完不成规定数量就要受到体刑。王室和显贵之家还有大量的供享乐的宫女、歌妓、舞女等奴隶。一些中小奴隶主也使用奴隶劳动,这些奴隶除从事生产劳动外,更多的是从事家务劳动或生产辅助劳动,如酿酒、做饭、打水、推磨、看守仓库和果园、清除垃圾等。此外,奴隶还随主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这一时期,印度经济较为繁荣。在农业方面,水利灌溉事业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商业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的首都华氏城是帝国工商业的中心,城内设有专门管理工商业具体业务的职能部门。国内外贸易都很活跃,通常的贸易商品是王公贵族所需要的贵重纺织品、宝石、装饰品和香料等,矿产品、盐和酒之类的民需品由国王专利。此时,内陆贸易有一条从西北边境通过首都华氏城直达东方的皇路,构成内陆贸易大干线。海外贸易与斯里兰卡、缅甸、西亚、埃及以及中国都有贸易往来。此时,中国的丝织品已输往印度。不过,当时的商业贸易主要是为印度上层服务的,这就使印度的城市经济与农村很少发生联系,从而使农村长期处在带有农村公社残余的自然经济状态。

古代印度各地区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北印度的两河平原发展较快,特别是孔雀帝国的中心摩揭陀地区,奴隶制经济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则较为落后,有的部落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印度的奴隶在生产中的使用从未达到排挤自由劳动者的程度。村社自耕农民、小手工业者、雇工和佃农,在社会生产中比奴隶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奴隶往往被视同牛马,在印度的佛教文献中,经常把仆从奴婢与金银珠宝、象马牛羊并列。《政事论》中则把奴隶列为“两足动物”,他们丧失了人的权利,可以被任意买卖,受到残酷的折磨。奴隶通常的反抗形式是逃亡,历史上有像“五百奴叛”这样公开起义的记载。孔雀王朝时期,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

到了贵霜帝国时代(约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贵霜帝国是处在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显然有助于贵霜帝国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印度的珠宝、香料、象牙,埃及和西亚的玻璃,以及中国的丝绸、漆器等,在东西方贸易中都得经过贵霜帝国的领地,这使贵霜帝国的统治阶级和商人大获其益。贵霜帝国时代制造的金、银、铜币在各地的出土,表明当时帝国的商业贸易还是很活跃的。但在贵霜帝国时代的前期,奴隶制度受到抑制。约从公元1—2世纪开始,随着封建制经济因素日益增长,印度奴隶制经济逐渐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