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思维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INTRODUCTION
走出服装设计的误区

所谓误区,是认知判断事物的偏差,也是探索真理过程中的思考。人们面对大千世界,认知自然与社会,也认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难免会进入一些思想的误区,既影响或干扰人的认知和判断,也会阻碍人的思考和行为。学习服装设计也不例外,经常会受到几个认知偏差的误导和困扰。

误区一
服装设计是老师教的,老师不教,怎么可能学会设计

学习服装设计,与学写作、学作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的作用,大过于“教”。学生如果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就很难学得明白和透彻。

设计、写作、作曲,都与人的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又都是极具个性化情感特征的个体行为。因此,整齐划一地教,不是明智之举,即便是一对一地教,思维也是很难教会的。强调创新和创意的服装设计,一旦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并形成某些设计原则,就多半变成了教条。而依据教条进行的思维和设计,又何谈创新,更不可能是原创。

服装设计教学,比较恰当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做后讲。也就是,整个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从学生“学”的视角切入,按照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设计每项训练课题。让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教给学生的大多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服装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是法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不存在固定的标准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重在引导、启发和解惑,并不在于传授。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好,如果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徒劳无功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动脑思考,进而学会灵活应变、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主动学习的关键,就在一个“悟”字。悟,指了解、领会和觉醒,它可以引申为觉悟、感悟、顿悟、领悟、开悟等。其核心意义,就是要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便是教师讲过的内容,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与教师或同学去探讨。自己悟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属于自己的知识。

误区二
学习服装设计,就要时时刻刻想着服装,观察着服装

服装设计比较忌讳从服装一般模式出发构想服装的思维方式。因为,设计师满脑子都是已有的服装,思维就会先入为主,设计就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

人们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往往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尤其是第一印象,常常引导判断的结果。用心理学解释,人的思维有自动简化的倾向,遇到问题会优先运用先前的经验进行判断或是解决问题,弥补当前判断线索的不足,以减轻心智的负担和损耗,这对人的心身健康大有益处。因此,先入为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向。但就需要创新创意的服装设计来说,已有服装的先入为主几乎等于画地为牢,设计思维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受到限制和影响。

平时养成观察服装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积累,其目的是掌握服装多样的构成形式和细节特征,把握服装发展的动向。设计师的生活观察,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服装之外的大千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源泉。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足以证明“诗外功夫”的重要。设计服装,要“忘掉”已有的服装样式,从服装之外的生活当中汲取灵感,这样可以避免已有服装的先入为主,创造具有新鲜感和创新性的服装。

就服装设计思维而言,设计构思应该是一个“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过程。加法,就是强调感性,把所能想到的各种可能都加上,不要有太多限制;减法,就是突出理性,把各种多余的或是可有可无的内容都减掉,使其切合作品创意或是产品规范。在设计理念方面,也要努力摆脱已有服装模式的羁绊,从人体包装的视角重构或是解构服装。

服装设计教学,也应该按照“先放后收”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要先把服装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理解和设计,没有功能、结构、季节等方面的限制。要强调美感,注重形式,倡导创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掘创造潜能。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要逐渐加强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注重功能、结构、实用性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在服装作品和服装产品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设计应变能力。

误区三
服装设计需要灵感,没有灵感,就无法进行设计构思

服装设计的确需要灵感,但灵感不是等来的,而是画出来的。灵感不会惠顾消极等待它的人,灵感是对积极进取行为的特殊奖赏。

灵感,是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项工作或是解决某个问题而遇到困难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时的顿悟状态,就是灵感的闪现。从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上看,灵感与人的意识和潜意识都有关联。人们每天都会遇到难以尽数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它们的绝大部分都不会被意识到,但这些经历并未从心灵中完全消失,而是被储藏到了潜意识当中。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总是在意识阈限上下相互转化。若思维主体在意识阈限上苦思冥索而又一筹莫展,在思维疲倦和松弛后,意识便会进入一种麻木状态,但潜意识并没有停止活动。某些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意识阈限下变成潜意识,并不停地活动着。一旦这些潜意识与某些从不相关的观念串联在一起,便会爆发灵感的火花,冲破意识阈限,唤醒意识,灵感便会产生。

由此可见,灵感的产生与设计师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关系密切,绝不是消极等待得来的。越是没有灵感越要积极地投入,才能引发灵感。在没有想法时,更加需要多画多看,才有可能尽快地触发灵感。同时,时常地回归自己的设计初心,也是一个可以少走弯路的好方法。设计的潜在冲动与热情,常常源于想要告诉别人一个他们不知道的故事、不了解的观点、未曾想过的想法或做法、未曾有过的经历或感受等。服装设计重在有感而发、以情动人,只要清楚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突出了打动自己的那些因素,其结果也同样会感动其他人。

误区四
服装设计需要天赋,没有天赋的人,就当不了设计师

服装设计当然离不开天赋,但天赋只是前提,不是结果。无论设计师的天赋高低,成功的秘诀都是执着、努力、不断学习,外加天赋和机遇。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和设计师职业化已经确定。社会分工,是指服装院校负责培养设计师,服装企业负责安排就业;设计师职业化,是指这一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一个人适合或不适合从事设计师这一职业,大体会经过三次选择。一是高考时的专业挑选,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比较感性,有人误打误撞地选择了服装设计;二是毕业时的岗位应聘,应聘时大多比较理性,有人因为了解选择了离开,也有人因为了解而选择了留下;三是试用期后的再调整,调整是最后的抉择,服装企业除了设计师还有很多相关岗位可供挑选。经过三次选择,没有天赋的人,怕是所剩无几了。

服装设计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一种看似难以理解却又不难解释的现象:一些被教师认为极有天赋的学生,最终反而放弃了设计师岗位;一些天赋稍弱的学生,却坚定不移地要做设计师。原因其实也简单,天赋超常的都是天资聪慧且处事灵活的学生,既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能把其他事情做好。就业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更多的诱惑,避重就轻就成了首选。天赋稍弱的都是勤奋踏实且做事认真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学习中找到了价值和自信。他们对设计师职业充满了渴望,喜欢就是选择的最佳理由。

以上解释,或许都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那就需要在本教材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寻找。尽管本教材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认知事物的视角出发,从设计思维训练角度切入,包含了服装设计教与学的长期思考,融入了服装设计的全新理念和最前沿的教学成果,但本教材作者的感悟和思考,永远替代不了学习者自己的体验和收获。从门外汉到服装设计师,从服装设计师到服装设计大师,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热爱和不懈追求、坚守和不断学习,外加科学系统的思维训练,才能让学习者走向理想的目标。

于国瑞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