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让听众产生共鸣——口才的重要性
听他畅谈兵法,可怕的战争在你听来会是音乐。
——《亨利五世》第一幕第一场,莎士比亚
有时,演讲者的口才会达到“激烈的简单”的境界。爱默生说口才是“对观众的主权占有”;莱曼·比彻(Lyman Beecher)将其描述为“灼烧的逻辑”;而德昆西(De Quincey)写道:“某些情境会激发强烈的情感,而好口才让我们在这些情境中领略情感的流露。”但这种灵魂沟通的玄妙,既不能被教授,也不能被确切地定义——我们必须通过说明、规范和举例来靠近它。因此,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这样描述:
“在重要场合面向公共机构,强烈而又关乎重大利益的情感被激发时,没有什么比将演讲与才智和道德等结合起来更有意义了。清晰、有力和真诚等演讲特质铸就了说服力。真正的口才,确实不在于话语。口才并非来源于外部。下功夫学习很辛苦,但只会徒劳无功。词汇和短语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排列,但词汇和短语不是口才的全部。口才依存于人、主题和场合。造作的情感、夸张的表情和浮夸的辞藻等,都是对口才的效法,并不是真正的口才。好口才的出现,就像喷泉或者火山爆发,带着一股自发的、原始的以及与生俱来的力量。
如果人们自己的生活、妻子、孩子乃至国家的命运都处于紧急时刻,那么学校里教授的礼仪、昂贵的装饰品、刻意造作的语言就只会让人感到震惊和厌恶。这样,语言就失去了力量,修辞也显得苍白,所有精致的演讲都沦为卑劣。即使是天才,也会感到备受非议和压力,因为存在更高尚的品质。爱国主义有说服力,献身有说服力。清晰的概念超越了逻辑推理,崇高的目标、坚定的决心、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嘴里说出来,从眼睛里发出光芒,影响各个方面,敦促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好口才的体现;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超越了口才的一种更伟大、更崇高的东西,是一种高尚、崇高、神圣的行动。”
因此,我们发现真正的口才与高尚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这种才能十分稀罕,往往出现在将自己的信念建立在崇高的真理上、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无私的奉献中的人身上。口才就是如此敏感,需要不寻常的思想、感情、事件或场合来激发它。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口才不是完全主观的,口才需要听众的回应。一个人的天赋无论多高,如果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就不能达到雄辩的境界。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和感情必须融为一体。演讲者不仅要赢得听众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还要敏锐地体察听众的反应。正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这种难以捉摸但十分重要的互动,催生出了一种艺术、天赋和环境的绝妙组合。我们将这种组合称为口才。麦考利(Macaulay)写到皮特(Pitt)时表示:“他崇高和激动人心的口才在下议院备受推崇,却常常在上议院行不通。”后面我们会论述,虽然口才不能被传授,但演讲家可以通过准备工作调动自己和听众,实现雄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