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速效自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艾灸历史知多少

本节名词

1《伤寒杂病论》

2曹翕 3葛洪

4博士 5十三科

6阳燧灸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这种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时期。艾灸疗法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世界医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灸的起源与传播

艾灸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是在人类掌握和利用火以后的产物。远古先民风餐露宿缺乏治疗手段,遇有病痛人们只是用手掐按,或用石头敲击痛处,有时还会用火烤。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一系列治病方法,灸疗的雏形也在此时产生了。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广泛知晓采用艾绒作为灸疗的燃料。艾草在我国广为生长,古人大概先发现艾是引火、避蚊虫的理想材料,继而在用艾引火的过程中发明了艾灸。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理论著作。这些著作中多有对艾灸的介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灸疗的起源和各种灸法及其治疗各病症的知识。

东汉时期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作者为张仲景。中记载了不少用艾灸治疗某些三阴虚寒证的方法。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第一部有成熟体系的、针灸并重的腧穴学经典著作,该书为艾灸对穴治疗奠定了基础。

三国之际诞生了最早的灸疗专著,即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曹翕魏晋间官吏,医学家。擅长针法,著有《曹氏灸经》和《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著《曹氏灸方》七卷,书中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并未阻止艾灸的发展步伐。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疗专著,书中详尽地论述了各类疾病的症候、取穴,把艾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晋代名医葛洪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的著作中则强调了艾灸对传染病以及急救的作用。

南北朝时,灸疗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传入了日本。公元552年,陈文帝将《针经》赠送给日本钦明天皇,艾灸术从此开始在日本流传。公元562年秋,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160卷越海东渡,以后,日本多次派人来我国学医。灸术传入日本后深受朝野重视,发展迅速。

艾灸疗法的发展壮大

在唐代,灸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有,稍有不同。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人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灸的重视。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他特别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此外,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

宋代更加重视艾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艾灸列为十三科十三科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之一,使灸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宋代的医学书籍中还有“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一种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类施灸方法。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更多地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艾灸发展到元代并没有停滞,西方子的《明堂久经》和《备急灸法》为灸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是我国灸疗的全盛时期,其间灸疗学家辈出,参照古代树枝灸的方法,又有“桑枝灸”“桃枝灸”“ 神针火灸”以及艾条灸和药条灸。此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是用灯草蘸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还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燧灸阳燧灸与近代的“日光灸”颇为类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这说明艾灸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清代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谦等人撰写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清代吴亦鼎的专著《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著。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灸医疗,全国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灸研究机构,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

艾灸历史源流表

艾灸作为最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

古籍中的艾灸记载及其世界传播史

我国不少历史典籍和医疗著作中都有关于艾灸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中国医学的财富,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籍中的艾灸记载

艾灸的世界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