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产地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分布于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福建。
成熟周期: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
形态特征: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
功效: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原文】
茵陈蒿,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邱陵阪岸上。
【译文】
茵陈蒿,味苦,性平。主治风湿和寒热的邪气,湿热郁结导致的黄疸病。长期服用能够使身体轻巧、增添气力,延缓衰老。产于大小土丘或坟地、高坡上。
【集解】
《名医别录》载:茵陈生长在太山及丘陵的坡岸上,五月及立秋时采,阴干后用。
陶弘景说:现在到处都有茵陈。它像蓬蒿但叶片紧细些。秋后茎枯萎,经冬不死,到了春天又生长。
李时珍说:以前的人多种植茵陈蒿来当蔬菜,所以入药用的叫山茵陈,以与人工种植的相区别。山茵陈二月生苗,茎像艾。它的叶子像淡色的青蒿而背面为白色,叶柄紧细而扁平。九月开小花,为黄色,结的果实大小像艾子。花和果实都与庵的花、果实相似,也有不开花,不结果实的。
茵陈蒿茎叶
[性味]味苦,性平、微寒,无毒。
[主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名医别录》
通关节,去滞热,疗伤寒。(陈藏器)
石茵陈: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昏,风眼疼,瘴疟。女人下腹结块胀痛和闪损乏绝。《日华子诸家本草》
[发明]王好古说:张仲景用茵陈栀子大黄汤治疗湿热,用栀子檗皮汤治疗燥热。如禾苗遇涝成湿黄,遇旱则成燥黄一样。有湿邪则渗泻它,有燥邪则滋润它。以上两个方子都是治阳黄的。韩祗和、李思训治疗阴黄,用茵陈附子汤。方中用茵陈为主药,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寒热性质而用。
【百草堂】
传说有位病人得了黄疸病,去找华佗救治,可是当时还没有治疗黄疸的办法,华佗也无能为力。
病人见神医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无可奈何地回家等死。
可是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病人不但没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惊忙问缘由。病人说自己因为春荒没粮,吃了一个月野草,并带华佗去找那种草。
华佗认出这种野草是青蒿,心想青蒿也许能治黄疸病,于是回去给那些黄疸病人服用。可是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却不见好转。华佗又去问先前的那位病人是不是认错草了,病人说没错。华佗问他吃的是几月的青蒿子,病人说是三月的。
于是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病人的黄疸病果然全都好了。
之后华佗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这种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并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