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经济观察·系列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戒不能承受通胀之重

前一段猪肉价格上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它被作为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两个月突破3%警戒线的主要原因。猪肉关系到百姓的生活,价格上升引起关注,说明全社会都关心民生,这是好事。但把通胀的原因归咎于猪肉却有点冤枉猪儿们了。按此思路去开药方,通胀难以得到控制。

在经济学中,物价上升并不完全等同于通胀。通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物价总水平”是指整个物价水平,而不是猪肉、食用油某几种物品的价格。物价总水平用物价指数来表示。物价指数有表示消费品物价变动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有表示生产资料物价变动的生产物价指数(PPI),还有表示所有物品与劳务物价变动的GDP平减指数。由于CPI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各国在说明物价总水平变动时,都用了CPI。“持续上升”是物价总水平要连续上升三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的物价总水平上升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通胀。

从这种定义出发,连续两个月CPI达到或超过3%,尚不能说已经出现通胀。这首先在于中国CPI指数的缺陷。我国CPI编制的方法是在二十多年前确定的,其中包括的商品类型和每类商品的权重,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并不十分重要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今天已成为物价上升的重要原因。这些费用的增加并没有计算在CPI中,所以,老百姓总感到实际上通胀的严重程度高于所公布的CPI。现在学者普遍认为,CPI低于实际通胀。但在短期中,CPI也可能高于通胀。在CPI构成中,食品这一块占的权重较大,因此,猪肉、食用油等食品类商品涨价就使CPI迅速上涨。近两个月的CPI上升直接与食品价格相关,还不能称为物价总水平上升,说经济中出现了通胀也还过早了一点。把食物价格上升等同于通胀也并不合适,何况这种涨价能否持续下去,还要观察一段时间。

好在央行决策者还是明白人。当猪肉等食品价格拉动CPI连续两个月达到或超过3%时,央行负责人表示并不急于加息,要再等等看6月份的CPI。宏观调控决策要取决于数据,但对数据要进行具体分析。央行这一次的做法表明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在提高。

我们不把猪肉等价格的上升作为通胀,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块小小的猪肉,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也不会引起通胀。弗里德曼早就指出,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物品市场的供求失衡会引起短期物价波动,但并不会引起较长期的通胀。能引起通胀的唯一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我国把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过剩”。

我们说“八戒不能承受通胀之重”就是指这次猪肉等食品价格上升并不会引起通胀,而是由于短期中的供求失衡引起的,这种供求失衡完全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实现均衡,物价恢复正常。以这次猪肉涨价为例,价格上升必然刺激农民更多地养猪,当6—8个月以后新猪上市时,猪肉价格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何况我们担心猪肉价格上升是从城里人吃猪肉的立场出发的。换个角度,猪肉价格上升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何尝又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适当给予补贴,猪肉价格上升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在长期中,政府还可以通过理顺猪肉流通体系,实行鼓励养猪的政策,以稳定价格。

就通胀而言,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不是猪肉或其他食品的涨价,而是流通中的货币,即我们常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无论按什么标准看,我国经济中流动性过剩都是一个问题,也是通胀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我国按广义货币M2衡量的货币与名义GDP之比为1.65,高于日本的1.43,更远高于美国的0.53。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国情不同,但货币与名义GDP比例之高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事实就是今年1—4月份银行发放的贷款已达2万亿元。再加上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已突破1.2万亿美元,到今年底预计还会增加2500亿美元。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要用基础货币收回这些外汇,这也会增加流动性。尽管政府发行了购回2000亿美元的特种债券,央行已把银行准备金的比率提高到11%,但流动性过剩的威胁仍然存在,这才是通胀压力的真正来源。

流通性过剩的根源还在于经济过热。增长率超过10%并不是经济过热的标志,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种增长。如果增长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再高也不怕。但现实中,这种增长更多地是依靠投资增加。各级政府都有增加GDP的动力或压力,技术进步又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这就不得不求助于投资,投资就要由银行贷款。在现行体制下,银行又不能不听令于政府。这样贷款增加,流动性必然过剩了。中央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才是从根本上消除通胀压力的方法。在短期中,还要靠央行用加息等方法来控制流动性。这是近期内央行还可能加息的原因。加息不会来自猪肉涨价,只会来自流动性过剩。知道这个道理,你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宏观政策的走势,以此作出企业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