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终不自为大:王之涣的黄河精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倒背如流。

这首诗用词浅显易懂,意境却咫尺万里。诗人笔下即景生意,由意入理,融景色、境界和哲理于短短二十个字。读者的视野从上到下又及上,从远到近又及远,读后胸怀顿开。

“依山尽”描绘的是西沉而下的落日,是眼前的实景;“入海流”想象的是远去天边的黄河,是意中的虚景。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要“更上一层楼”,以“千里目”将短诗推引入更高、更远、更大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画讲究意境。我以为,这里的“白日”代表天,如严父威猛持重,凝视一段又一段华夏历史,人们虽敬却远之;“黄河”代表地,如慈母温柔无私,抚育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人们既亲又近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代表人。那么,诗人想借助这样的意境,表达怎样的胸怀和作为呢?

老子说:“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我这样理解这段话:大道像大河一样无所不到。万物靠它生长,它不推辞;它有所成就,但不居功。它养育万物,却不以万物之王自居,我们可以称它为“渺小”;万物归从它,它也不认为自己是万物之主,我们更可称它为“伟大”。正因它从不以伟大自居,所以成就其伟大。

有没有可能诗人暗喻人应该学习黄河的奉献精神——默默地滋养华夏民族却从不居功呢?

人生如登楼。只有在思想境界上不断“更上一层楼”(更高、更远、更大),不忘奉献社会,积德造福,人生之路才有可能迈向圆满(既“渺小”又“伟大”)。

平凡方显伟大。

一屋不扫者,何以扫天下?

伟大出于平凡,

成就来自点滴,

进步源于虚心。

普通中蕴藏着崇高,

成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保持不骄不躁才能带来长足的进步。

浮躁者,见财眼开者,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做营销,创品牌,浮躁之心不可有。

商场如饭局,一口一口地吃。


[1] (晋)陈寿,(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湖南:岳麓书社2005年版。据裴松之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