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届“文化‘走出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凝聚与国际传播路径”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藤依舒 袁媛

2014年6月6日,“文化‘走出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凝聚与国际传播路径”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政界、学术界、传媒界和产业界的诸多中外专家共同就“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国文化产品的定位及市场竞争力”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播策略”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文化的创造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责任与担当。作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举办的年度系列论坛,文化“走出去”国际论坛的主题始终紧扣中国文化价值与国际传播两大核心。从第一届“中国文化价值运用”到第二届“中国文化价值凝聚”的主题演变,体现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问题上作出的独具北京文化特色的探索。作为文化“走出去”年度系列论坛的延续,本年度研讨核心为“如何不断创新文化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凝聚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符号,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路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入交流”等课题,邀请国内外涉及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献言献策,共同就文化“走出去”的主题进行顶层设计建议和产业实践案例分析,通过论坛设定的主题发言环节与圆桌对话等形式进行观点的表达与碰撞。

如何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搭建起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命题也成为第二届文化“走出去”系列国际论坛举办的传播语境。面对这一重要课题,来自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委、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纽约大学、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日报等单位的嘉宾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产业业界精英在论坛中展开头脑风暴,碰撞起智慧的火花。

一、文化“走出去”的示范作用与窗口作用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在论坛中指出,文化传播的核心是价值观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魅力。北京作为首都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在文化“走出去”上,要做首善,立标杆,树旗帜,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让世界通过北京这个窗口,通过北京的文化交流感知中国,了解中国。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论坛表示,“找朋友、交朋友”应当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首要路径。面对世界想了解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的大趋势,更加迫切地需要凝练中国文化价值,并在凝练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作为孔子学院的带头人,她更希望全世界123个国家的446座孔子学院能够作为平台,以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为依托,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实践路径,促进东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沟通,达到相互了解、彼此理解的效果。

二、文化“走出去”,“人”是要素

在宏观层面,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表示外国专家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国际人才引进的重要机构,国家外国专家局每年引进外国专家在我国各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充当着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宣传、弘扬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发挥了作用。引进更多高端人才进入中国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走出去”的尽快实现。外国专家局将会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外国专家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为中国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在微观层面,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认为文化“走出去”要有路径,要通过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为依托,实现“走出去”。在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时,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首要命题。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而每一位中国人都可以通过身边故事的传播,做好中国文化的代言人。

三、把握文化核心,是“走出去”的前提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认为,跨文化交流现在在世界上是一种浪潮,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需要对中国的价值有清晰的深层的认识,把握自己的文化核心,与西方实现跨文化的交际与融合。

著名道家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作为道学研究者,陈先生从道家文化的“共同性、和谐观、释义”三方面提出了和谐文化观。他认为每一个人的意见、价值判断都有可取的地方,任何国家中的公民作为地球村里的一分子,要提供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道德形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应当在表达自我文化理念的同时,倾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判断,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

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前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先生认为,中国的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与字母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其他所有中国西方之间的差异或区别。他希望今后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字表达方式的研究,找到一个交汇点以及和平发展的方式来实现中西方文明的互融。

四、文化产品“走出去”,传播策略是关键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中最大的难题是已经存在的“文化障碍”和“文化被妖魔化”两大问题。他通过讲解《媳妇的美好时代》走进非洲、独立制片人孙淑云西藏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以及《舌尖上的中国》走向戛纳三个案例,提出了“接近性的理念,现实性的路径”“可信性的理念,专业性的路径”以及“普适性的理念,感性的路径”三种理论构想。他认为全球化的时代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要因时因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化传播策略,只有这样理念和路径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效果。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先生从产业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传播路径问题。他通过中国对外演出集团的海外市场推广经验,提出“做国际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而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前提,是以国际化的方式挖掘和表现好中国元素,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文化和中国表演艺术,让中国元素成为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化的表达。

360公司首席商务官刘允先生从互联网与媒体、文化的关联度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大数据的信息关联研究,实现中国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中的“主动、精准、强迫性、高关联度”的传播。他从业界的角度提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庞大的数量基础,文化传播内容方面缺乏被检索的精准性,中国文化需要利用最新技术,实现“实时、有指向性、反馈分享”等互动式传播。

除了主旨发言环节中嘉宾的精彩演讲之外,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与参会的两百多位教师与学生展开了精彩互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先生从小提琴的艺术流变历程与艺术演绎方式出发,纽约大学崔明慧教授从独立纪录片与独立电影创作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自身经历阐述了不同艺术类型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内涵建构与传播效果。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马润生先生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教授共同从国际市场行销策略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定位及市场竞争力”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开启了论坛第一轮精彩的圆桌对话环节。在第二轮圆桌对话中,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亚太研究主任王蓉蓉教授、《中国日报》星期日版执行主编罗毓瑜女士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先生就“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精彩的观点碰撞,引发了与会者的积极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凝练、提升、研究与传播,从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国学大师启功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一代又一代的国学大师精神的感召下,引领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走向和传播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大学是文化价值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引领文化传播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随着研究院第二届文化“走出去”系列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更需要立足首都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集思广益相互借鉴,为北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对策,努力将研究院建成北京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智库,为推动北京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作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两周年的系列活动,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论坛中提出了研究院的“经世致用、谋其长远”的工作定位,并对研究院过去一年的工作作了汇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