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法律评论(第19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卷导读

几经波折,《网络法律评论》第19卷终于要与读者见面,希望这一卷精彩纷呈的内容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本卷专题链接选取时下热点“个人信息保护”作为主题。“个人信息的定义”“如何维持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一直备受关注。我们期望通过学者们的观点碰撞,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首先,张平老师一文,从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出发,分析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信息的必然性及规范性,指出大数据时代应当适度立法平衡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刘德良老师一文,紧紧围绕最新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探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一直持分散立法的态度,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系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其次,本卷选取张凌寒、杜婧、西村洋、任文倩几位学者的文章,分别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回应读者关于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关切。张凌寒和杜婧一文梳理了美国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发展历史,分析其经验教训,提出了针对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建议。西村洋一文详细阐释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个人信息内涵、保护标准、个人信息流转的限制、监督以及违法处罚等方面的规定,意在通过介绍日本相关立法经验,使我国能尽早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弥补制度上的空白。任文倩一文分析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发展沿革及主要内容,意在为中国相关方面立法提供域外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法研究思路对探讨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大有裨益。

“学术BBS”一直致力于对网络法律问题深入讨论。网络事物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因此法律研究需要与时俱进,且不可浅尝辄止,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带来社会价值。《网络交易平台间接侵权之相关问题分析——以利益平衡为中心的考量》一文结合时下多起电子商务纠纷案例,从网络交易平台性质的认定、网络交易平台的注意义务、网络交易平台侵权责任承担三个方面论述网络交易平台知识产权间接侵权责任认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正值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法之际,《论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一般条款》一文结合立法背景,总结当前司法实践中的“不认定侵权”“三步检验法”和“四要素检验法”等不同裁判思路,指出增设合理使用一般条款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论代码的可规制性:计算法律学基础与新发展》一文以法律与代码的关系为主线,强调法律治理应当与技术治理有机结合。结合计算法律学发展,作者指出计算法律学从架构上应当优先选择私有区块链,并进一步强化智能合约法律化,而中国的计算法律学需要落实到中国法律本体问题的研究中。《网络环境下跨境版权侵权的法律冲突问题研究》则将我们的视角又拉回传统版权问题,作者提出对于跨境网络版权侵权应当建立一套特殊的冲突规范,减少多个准据法的适用,在保护版权的同时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文章建议我国吸收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即适用与网络版权侵权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作为单一准据法,同时配以“回归地域性”例外从而保障其与被请求保护国法原则不产生矛盾。《互联网广告发布者的认定标准与责任配置》一文在评价《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广告发布者的民事与行政责任配置进行了梳理,就其虚假广告责任和消费者信息保护责任进行了特别论证,强调在行政监管之外应重视司法对互联网广告活动的规范作用。《论“通知—删除”规则的重构——从版权到其他领域的思考》一文指出“通知—删除”规则的适用应当通过反通知、错误删除的责任承担制度来进行调整,发端于网络著作权领域的这一规制适用于一般网络侵权领域时应当格外慎重,避免滥用。

“互联网金融”是本卷新开辟的栏目。鉴于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加强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博弈需要学者们孜孜不懈地探索。《中美网络投资者关系规制比较研究》一文比较中美两国在网络投资者关系规制上的异同,建议我国在现有的指定媒体信息发布制度框架下,采取措施积极推动、鼓励和规范上市公司使用公司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投资者关系活动。《慎思谨行:美国电商发展的财税法启示》一文细致介绍美国电商税制的要点包括税收法定、税收中性、税收公平等三大根本原则,为本土化电商税制提供立法角度和制度逻辑。《中国预付券/卡法律规制的完善》一文针对预付券/卡经营准入制度不完善、忽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建议中国应坚持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理念,明确代币卡券的定义和性质,完善预付券/卡的发卡人的经营准入制度,赋予消费者后悔权,建立债务履行强制担保机制和明确监管机构等相关规制制度。《“心由境生”: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被害情境预防策略研究》一文选取108件互联网金融诈骗案例为样本展开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与被害损失之间具有显著关系,提出通过改变被害情境即控制和减少自身被害性以有效遏制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现象的发生。

“追踪研究”是对《网络法律评论》、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先前研究的延续。本卷的三篇报告汇集了网络环境下专利、版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前沿研究,希冀给读者,特别是从事实务工作的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互联网技术创新专利观察报告(2016)》选取了中国市场最为活跃的20家互联网和高新企业,通过详细数据分析,从不同维度观察企业专利申请状况与创新能力。《互联网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抽样测评报告(2017)》应用《测评标准V2.0》确立的测评指标,从普通用户的可操作和可感知的角度出发,对79项共计17类互联网应用产品进行抽样评估。本卷摘取了报告的精华部分,预览全文可订阅本中心公众号“PKU互联网法律中心”。《网络平台民事责任研究报告》主要聚焦网络平台作为私主体与其他私主体间关系场景下的具体民事责任的认定和评估。该报告从侵权责任、合同责任一般原理相应切入,深入分析平台责任典型案例分析,为完善平台经营发展降低法律风险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

“案例收藏夹”选取最新的Impression Products,Inc.诉Lexmark International,Inc.案,该案历经联邦地区法院、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最终在美国最高法院尘埃落定。美国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指出专利权用尽原则在销售地点方面并无地理差异,反对将售后限制应用于专利侵权诉讼中,明确专利权“绝对用尽”和“国际用尽”两项原则在美国的适用。本案最初讨论来源于“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课程中,感谢张平老师带领我们开拓思路,讨论该案说理论证过程、该案对专利权许可和销售带来的冲击,张赛磊等七名同学为翻译所作的付出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