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策略
(一)顺序性
真题及解析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这被称为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揠苗助长”。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二)阶段性
视频讲解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身心发展阶段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如有些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青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阶段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三)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照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青春期。
另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平衡。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靠后。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而言,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个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发展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得到补偿。
(四)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从群体的角度上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而且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在四五岁时运算能力就很强,而有的成人则对数字一直不够敏感。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