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提纲》写作的理论背景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基本相同的。前面两章已经讲过,马克思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1842—1843年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他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这是因为当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题,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是他思想发生转变的最初动因。马克思在1843年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论断,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神秘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国家观,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致阿尔诺德·卢格》的信等,提出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还深深打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印记,也尚未完全克服掉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没有彻底完成上述两个转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著作,既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即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甚至可以说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雏形,同时又明显地打着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论证方式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烙印。1844年8—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一书,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对费尔巴哈作了过高的评价,尚未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彻底划清界限。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以它为基础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则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这是《提纲》写作的理论背景。
《提纲》的写作还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个社会历史背景也与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基本相同。19世纪中叶,随着英法等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当时的德国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政治上的封建割据与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存的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比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落后得多。它虽然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实现德国统一,但是害怕无产阶级超过害怕封建势力。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既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面性和软弱性,必然反映到德国的意识形态上来。所以黑格尔哲学作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为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辩护。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黑格尔派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两个派别。“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都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硬说一切都包含宗教观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由此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1]不仅老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就是表面上革命实际上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也不能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世界观。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目的,就是为了既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又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极端保守性,为创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恩格斯1888年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写的序言,全面地评价了《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恩格斯说:“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2]恩格斯这段话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这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二,它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这说明《提纲》的每一句话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十一条提纲之间也不一定有十分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也不必要按照《提纲》那十一条的顺序去掌握它的基本内容。《提纲》的每一条都是警句式的,没有展开说明,给后人对它的理解留下了很多琢磨、推测的空间和余地。因此,我们不能主观随意地理解每一条的含义,而应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提纲》前后写作的一些著作,特别是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相关著作,力争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含义。根据这样的理解,我把《提纲》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条,这是提纲的总论,主要论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条、第五条、第八条,论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和第九条,主要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条和第十一条,主要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下面我们分别解读这四个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