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L.R.Palmer)曾说:“地名的考察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观点。”[1]帕默尔把地名的考察上升到“令人神往”的高度,可能缘于他在研究地名的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并从中找到了研究的乐趣,还有就是作为语言学家,他的学术视野不限于语言学本身,而是用跨学科的视野去观照地名的价值,因此所获颇丰。我们知道,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地理实体赋予代号,同别的地方区别开来,以此来达到识别和交流的目的。地名既然是用语言文字为地理实体所作的代号,那它所表征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形貌或者特定的文化形态,就蕴含其中。这些蕴含着丰富信息的地名通过历史分层、共性聚类,就会变成一个个延伸至历史地理空间、社会文化心理空间的触角。这些触角有的信息明确,如北京延庆张山营乡的上阪泉、下阪泉,是“史有所记,志有所载”的相对久远的地名,因北京延庆区与河北涿鹿县交界一带的阪泉,据传是炎黄大战所在地,附近还有阪山、阪泉河等地名佐证;有的只是文化寻踪的引子,本身的信息含量有限,如顺义区北小营镇的“前礼务、后礼务”。显然,“前、后”对举,表示方位;“务”旧指收税的关卡,用于地名,既可作为地名通名,也可与其前接成分合并加以理解,指代公务场所、服务场所、商务场所等。“礼务”具体所指待考,推测与婚丧嫁娶等礼仪有关。
地名属于语言的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是因地命名的专有名称,指代特定地理实体的位置和范围,具有普通语词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地名都是当地的居民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每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在相同的文化圈之内,他们所起的地名往往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和居民的心理特征,所以从沿用至今的地名,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特征。”(邹嘉彦、游汝杰,2007,234)
北京作为首都所在地,是首善之区。作为一个具有860余年建都史、3000余年建城史的特定的区域,北京积淀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地名资源。地名的历史信息叠加,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容之一,对北京地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价值阐释,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具有海纳百川般包容特色的北京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