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先生的风范
50年代的北大,学生们经常有机会听到许多校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诸如钱学森等人精彩的讲演;由于校内的老先生也承担大量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也使低年级学生受益匪浅。系主任侯仁之教授、教研室主任仇为之副教授、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都为56级开设过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导论、中国自然地理等课程。由外系承担的一些课程,也不乏老先生的面孔,例如为我们开设气象气候学的是物理系著名的李宪之教授,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课程则由经济系著名的赵靖副教授担纲。他们高深的学术造诣、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讲课技巧、平易近人的作风,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入学之初,56级拜访的第一位老教师就是地质地理系的创始人侯仁之先生。一天晚上,由团支部组织的6位学生走进了燕南园61号,受到了侯先生热情地接待。他首先为大家分发香甜的水果糖,然后从书柜中拿出一本当年他在燕京大学用英语写作的毕业论文,讲述他学生时代从兴趣出发,对京西水系的考察以及由历史专业转变为历史地理专业的过程。他学生时代经历表明,每个人的发展道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去开创。最后,他又引用了老子的一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是指,做学问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在教学方面,侯先生通过生动、幽默、抑扬顿挫、精彩绝伦的讲演技巧,将一门“枯燥”的历史地理课讲得满堂喝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他讲的内容不仅充满趣味性,同时还蕴含深厚的哲理和科学性。例如在讲述历史上如何解决封建帝都北京的用水时,曾以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从昌平的白浮泉引水进京为案例,指出该泉与北京城的距离长达40多千米,但相对高差不到20米,当时在没有现代测绘工具的情况下要实现自流将泉水引入北京,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充分揭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水利科学的成就。
图2-1 半个世纪后,经济地理专业56级再次到燕南园61号看望95岁高龄的侯仁之先生
北大经济地理专业的创始人仇为之先生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启蒙老师。他平凡的音容,朴实的笑貌,务实的作风,为经济地理事业永不停息、终身操劳的情怀,直到现在仍铭记在大家的心中。作为经济地理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他淡泊名利,处事公平公正,是一位胸怀宽阔、兼容并包、善于团结大家的领军人物。在他的领导下,经济地理专业的师生始终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从来没有出现因利害冲突发生争斗的现象。
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他严格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善于将各种地理现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思路,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1959年他用口试主考工业地理课程时,我抽到的考题是“中国造纸工业的布局”,他不仅要我回答我国造纸工业的分布状况,还要求对比天津与南平两个造纸工业城市的特点和差异,这一问是考核学生能否将区域经济地理学到的知识用于分析工业布局的能力。当我指明天津是用周围丰富的芦苇原料造纸,南平则是用福建的森林资源造纸时,他满意地给了我最高分。在讲授技巧方面,仇先生讲课虽不如侯先生生动,但也不乏幽默的一面。一次,在区域经济地理课上讲授我国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时,他半开玩笑地问大家:“你们知道达呼尔族分布在什么地方吗?这个民族并非以打呼噜出名,而是黑龙江上的捕鱼能手。”一席话引起满堂欢笑。
课余时间仇先生对学生十分亲近,从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当他第一次与新生见面时,总是带着笑容用地理语言问道:“你的老家在哪里?”一下子与学生拉近了距离。他在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1960年率领55、56、57级的学生和老师乘火车赴辽宁本溪参加区域规划生产实习时,坚决拒绝为他购买卧铺车票,结果与学生在硬座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此外,自然地理教研室的林超先生为56级学生讲授中国自然地理课程的情节至今难忘。年事已高的林先生在课堂上讲课虽慢条斯理,还夹杂粤语的口音,但内容十分精湛。例如讲述为什么将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南北自然界线时,他并没有罗列许多理由,而是采用前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两个指标——1月均温零度等值线和年均降水750毫米分布线,就划分出中国的南北,解决了我国地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他以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分析问题不一定要用复杂的公式和繁多的指标进行论证,关键是要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课堂之外的林先生同样和蔼可亲,在业务上对年轻教师热情相助。改革开放之后,凭借他良好的外语功底和国际声望,他亲自写信为经济地理教研室的一些青年教师联系出国事宜,也曾为我投稿《地理学报》的一篇论文进行加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