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未能实现持续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顽疾[37]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试图通过一系列标准化事实来理解和描述长期的转型过程(但他并不关注从中总结出一套发展理论)。库兹涅茨的实证研究概括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四个主要特征:经济体的部门构成的变化,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农业比重下降;部门构成的变化体现在就业构成的变化上;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非农产业的资本—劳动比提高。根据这些观察,库兹涅茨得出结论:“不但在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制度和观念,都需要某些结构变迁,离开它们的话,现代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38]后世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现象称为库茨涅茨特征事实。例如,在三次产业层面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特征事实可以概括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占比不断下降、工业占比不断提高然后逐步下降、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图2.1记录了当今一些发达经济体过去两百年来的三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图2.2到图2.4记录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经历的三次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图2.5和图2.6则记录了对应的收入水平。基本的库茨涅茨特征事实也一样:低收入国家在很多基本方面是非常相似的,都有大量的人口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农业活动都是自给自足式生产;发展的起点就是资源从乡村地区的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收入较高的国家,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口比例更低,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更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也更低。领先国家和已经赶上它们的国家都经历了就业结构以及三次产业附加值结构的巨大变化。相反,低收入国家未能发生类似的结构变迁。因此,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被视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尤其是在早期发展阶段。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包括,制造业和全部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提高(商业周期中或许会出现例外);从事制造业工作的人口比重提高;与此有关的人均收入的增加。很少有国家能在没有工业化的情况下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仅有少数自然资源或土地极其丰富的国家例外。如图2.7所示,1993-2007年的制造业附加值增长率与人均GDP变化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这一相关关系表现得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显著。
图2.1 当今一些发达经济体两百年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变迁(1800-2000)
图2.2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趋势(1961-2011)
图2.3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趋势(1961-2011)
图2.4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趋势(1961-2011)
图2.5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PPP)(1980-2012)
然而,尽管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发展战略没能带来持续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并带来经济增长。非洲国家是今天面临的主要发展挑战,它们显示出许多结构变迁受到局限的迹象,这可以解释它们自独立以来为什么发展持续低迷。1965年,农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GDP中占22%的份额,服务业为47%,工业为31%(其中制造业为17.5%)。到2005年,农业在这些国家GDP中的份额降至15%,服务业为52%,工业仅为33%(其中制造业不足15%)。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通常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并未发生。该地区的经济在1960年以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85%。这个比例虽然在过去40年持续下降,但目前仍然很高,2009年为63%,比其他国家在1960年的平均水平还略高一点。由于人口增长率很高,这样小的比例下降意味着农村的人口密度反而有大幅增加,人均的耕地面积非常吃紧。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时,只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足够快,才能支撑不断增多的城市人口。在一个开放经济中,食品可以进口,但农业生产率依然是农业人口家庭收入和总体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资本品进口所需要的外汇的重要来源。然而没有什么证据显示,非洲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少量转移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1960-20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单位员工农业附加值仅实现了0.5%的年均增长,不足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的三分之一。很自然,许多非洲国家的制造业发展非常落后,1993-2007年,在31个国家中有21个的工业化水平出现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多元化也受到限制,这反映在它们受到危机影响的脆弱性和年均增长率的波动性上面,其指标均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许多非洲小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但集中在价格波动剧烈的少数初级大宗商品上面,很多时候,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扩大,出口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亚洲各国已成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的时候,非洲国家依然是大宗商品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国。非洲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方面的失败,尤其堪忧。与其他发展中地区不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高收入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中获益很少。在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日本、欧盟和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向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退出了工业领域。全球化进程,加上对竞争力和利润的追求,导致许多企业把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搬迁到中低收入国家,这反映在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变化中。但是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仅获得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投资。
图2.6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人均GDP(1961-2012)
图2.7 工业化成为增长的动力——制造业与收入增长的关系(1993-2007)
总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禀赋结构存在巨大差异,高收入经济体的禀赋结构表现出资本相对劳动更加丰裕的特征,而低收入经济体的禀赋结构表现出劳动相对资本更加丰裕的特征,并且禀赋结构的分布不是只有这两个状态而是处于一个连续谱系。对应地,产业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高收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表现出更加技术和资本密集,而低收入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表现出更加劳动力密集。然而,并不是每个经济体都已经成功实现了这样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