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版图在更替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报告,2015年全球GDP总量达74万亿美元。虽然美国依然雄踞世界第一的经济霸主地位,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高达24.32%,但是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格局在不断更替。1972年,日本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延续至2007年。从2008年开始,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GDP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为14.84%;排名第三、第四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占比分别为5.91%、4.54%。如图1.2所示,从各大洲的排名看,当前亚洲正开始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GDP的33.84%。亚洲的重心又在东亚,中国、日本和韩国的GDP之和几乎与美国一样多,“东亚奇迹”当之无愧,绝非“纸老虎”。[1]排名第二、第三的区域是北美和欧洲,GDP分别占比27.95%、21.37%。前三大洲的GDP占据全球约83%的份额。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和贫困陷阱之中,南美洲和非洲当前依然未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大比重。南美洲四大经济体,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GDP之和只占全球GDP的4%,而非洲三大国家,南非、埃及和尼日利亚的GDP之和只占1.5%。超过100个太小而无法单独显示的经济体被集中在一起,成为“世界其他地区”,其GDP正好是美中之间的差距。在中国强劲的带领下,新兴经济体、第三世界经济体以及亚非拉经济体的经济体量日益在加速改写过去一直由欧美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世界经济版图。
图1.2 2015年全球各国GDP占比
1.1.1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兴经济体对老牌工业强国经济总量的超越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一个重大变化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如图1.3所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个金砖国家加上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七个新兴经济体(N7)在2013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G7集团的七个老牌工业强国。尽管这些新兴经济体依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但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已然意味着已经更变的全球经济版图不会再逆转(见图1.4)。
图1.3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N7新兴经济体与G7老牌工业强国的经济总量比较
图1.4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N7新兴经济体与G7老牌工业强国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1.1.2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低收入经济体对高收入经济体经济总量的追赶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尽管在工业革命之后,发达经济体与低收入经济体之间出现了长期的大分化[2],但是在新千年之后,中低收入经济体整体上开启了快速增长之路,如图1.5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错误的结构主义发展思潮的引导,采取了错误的赶超战略,导致系统性的经济体制扭曲,陷入了低收入陷阱。受到“华盛顿共识”错误的改革思潮的影响,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也未能成功地摆脱由早期结构主义发展思潮遗留的扭曲,大多数经济体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战后,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极少数未按照主流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经济体大获成功,从低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中国大陆、越南等极少数未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的经济体也大获成功,通过快速的经济增长走出了贫困陷阱。得益于新千年对第一波结构主义发展思潮和第二波新自由主义发展思潮的反思,广大发展中经济体逐步调整发展战略,渐进开启了动态经济增长之路。相信未来广大低收入经济体在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会逐步实现对高收入经济体的追赶(见图1.6)。
图1.5 不同收入组别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图1.6 第三世界的崛起: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总量比较
1.1.3 亚非拉的崛起:亚非拉对欧美经济总量的超越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三个重大变化是亚非拉的崛起。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地缘经济与政治的作用会日益减弱。尽管如此,在前述几个格局的变迁之下,世界经济的地区板块也逐步悄然变动。在东亚奇迹的带动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总量急速飙升。拉美、中东和北非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也得益于新世纪之后的快速增长。欧洲和北美在新世纪之后由于增长疲软,经济总量相对下滑(见图1.7、图1.8)。世界经济的地域板块变动对于中国推行诸如“一带一路”之类带有明显地缘色彩的全球化倡议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东南亚、南亚、北非和中东等非欧美发达地区,对于全球地缘经济板块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图1.7 世界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率
1.1.4 中国的崛起:中国对老牌工业强国经济总量的超越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四个重大变化便是中国的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逐步赶超G7富人俱乐部的成员国,如图1.9所示。虽然按照汇率计算,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数据,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即便是按照汇率计算,中国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也已经是没有争议的趋势。如图1.10所示,中国30多个省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其他180多个经济体,各个省份的经济体量已经与世界上一些较大经济体的体量不相上下(见图1.11)。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超高速发展是前面三个全球重大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动力。
图1.8 亚非拉的崛起:全球主要经济板块的经济总量比较
图1.9 中国的崛起:中国与G7老牌工业强国的经济总量比较
1.1.5 中国带给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方法
1.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
如图1.12所示,与中国在经济体量上挑战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趋势极不相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难以望其项背。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在统计的232个国家中居于第81位,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但又高于印度和非洲等诸多发展中经济体。正是中国这种发展阶段位居中等、经济体量庞大、快速发展的大国特征,让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对于老牌的发达国家来讲,中国将成为其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以及高端产业投资与技术转移的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讲,中国将成为其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与产能合作最为重要的市场。因此,这种形势是令人欣喜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于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与二者形成的都是比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机会大于竞争。在全球经济息息相关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
图1.10 1980-2010年中国各个省份与一些经济体经济平均增长率比较
图1.11 中国的崛起:2008年中国部分省份与一些经济体经济体量比较
图1.12 近二百年来中国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前沿的距离
2.中国工业革命的方法值得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学习
让中国拥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高速经济增长动力的正是其成功的工业化。然而,1979年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中国的人均GDP按当时的市场汇率计算仅为182美元,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代人的时间内几乎取得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成就,差不多已经探索出了发展中国家成功工业化的“秘密”。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它过去五千年中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举变成了全球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见图1.13)。中国目前的工业产能,一年里可以生产500亿件T恤衫(世界人口的7倍)、100亿双鞋、8亿吨粗钢(美国的8倍)、24亿吨水泥以及4万亿吨煤炭(占全球的一半)。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高速列车、轮船、机床、手机、计算机、机器人、空调、冰箱、洗衣机、家具、化肥、粮食、鱼、肉、蛋、棉花、铜、铝和电视节目的制造商,建设了全球最多的桥梁、隧道和高速公路,出版了全球最多的书籍、杂志,同时还不断培养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群体。中国在2011-2013年三年内消费的作为最基础的工业和建筑材料的水泥达65亿吨,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使用量的50%。另外,中国还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专利申请国。2014年,仅中国一国的工业专利申请数量就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两国之和(见图1.14)。[3]与改革开放之前的赶超战略不同,改革开放之后遵循比较优势循序渐进的工业化看似缓慢而实际速度却惊人,这种经验值得许多尚未成功开启工业化的发展中经济体学习。除此之外,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诸多发展中经济体类似,中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较之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理论更适合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4]
图1.13 1970-2014年全球五大工业国制造业产值比较
图1.14 1985-2014年全球十大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数
【专栏1.1】
中国的全球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