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报告:新结构经济学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版图在更替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报告,2015年全球GDP总量达74万亿美元。虽然美国依然雄踞世界第一的经济霸主地位,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高达24.32%,但是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格局在不断更替。1972年,日本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延续至2007年。从2008年开始,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GDP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为14.84%;排名第三、第四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占比分别为5.91%、4.54%。如图1.2所示,从各大洲的排名看,当前亚洲正开始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GDP的33.84%。亚洲的重心又在东亚,中国、日本和韩国的GDP之和几乎与美国一样多,“东亚奇迹”当之无愧,绝非“纸老虎”。[1]排名第二、第三的区域是北美和欧洲,GDP分别占比27.95%、21.37%。前三大洲的GDP占据全球约83%的份额。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和贫困陷阱之中,南美洲和非洲当前依然未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大比重。南美洲四大经济体,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GDP之和只占全球GDP的4%,而非洲三大国家,南非、埃及和尼日利亚的GDP之和只占1.5%。超过100个太小而无法单独显示的经济体被集中在一起,成为“世界其他地区”,其GDP正好是美中之间的差距。在中国强劲的带领下,新兴经济体、第三世界经济体以及亚非拉经济体的经济体量日益在加速改写过去一直由欧美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世界经济版图。

图1.2 2015年全球各国GDP占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报告,howmuch.net。

1.1.1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兴经济体对老牌工业强国经济总量的超越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一个重大变化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如图1.3所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个金砖国家加上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七个新兴经济体(N7)在2013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G7集团的七个老牌工业强国。尽管这些新兴经济体依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但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已然意味着已经更变的全球经济版图不会再逆转(见图1.4)。

图1.3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N7新兴经济体与G7老牌工业强国的经济总量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注:图中数据是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国民总收入(GNI)(现价国际元),下同。

图1.4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N7新兴经济体与G7老牌工业强国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1.2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低收入经济体对高收入经济体经济总量的追赶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尽管在工业革命之后,发达经济体与低收入经济体之间出现了长期的大分化[2],但是在新千年之后,中低收入经济体整体上开启了快速增长之路,如图1.5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错误的结构主义发展思潮的引导,采取了错误的赶超战略,导致系统性的经济体制扭曲,陷入了低收入陷阱。受到“华盛顿共识”错误的改革思潮的影响,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也未能成功地摆脱由早期结构主义发展思潮遗留的扭曲,大多数经济体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战后,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极少数未按照主流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经济体大获成功,从低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中国大陆、越南等极少数未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的经济体也大获成功,通过快速的经济增长走出了贫困陷阱。得益于新千年对第一波结构主义发展思潮和第二波新自由主义发展思潮的反思,广大发展中经济体逐步调整发展战略,渐进开启了动态经济增长之路。相信未来广大低收入经济体在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会逐步实现对高收入经济体的追赶(见图1.6)。

图1.5 不同收入组别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图1.6 第三世界的崛起: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总量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1.3 亚非拉的崛起:亚非拉对欧美经济总量的超越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三个重大变化是亚非拉的崛起。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地缘经济与政治的作用会日益减弱。尽管如此,在前述几个格局的变迁之下,世界经济的地区板块也逐步悄然变动。在东亚奇迹的带动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总量急速飙升。拉美、中东和北非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也得益于新世纪之后的快速增长。欧洲和北美在新世纪之后由于增长疲软,经济总量相对下滑(见图1.7、图1.8)。世界经济的地域板块变动对于中国推行诸如“一带一路”之类带有明显地缘色彩的全球化倡议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东南亚、南亚、北非和中东等非欧美发达地区,对于全球地缘经济板块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图1.7 世界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1.4 中国的崛起:中国对老牌工业强国经济总量的超越

全球经济格局的第四个重大变化便是中国的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逐步赶超G7富人俱乐部的成员国,如图1.9所示。虽然按照汇率计算,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数据,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即便是按照汇率计算,中国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也已经是没有争议的趋势。如图1.10所示,中国30多个省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其他180多个经济体,各个省份的经济体量已经与世界上一些较大经济体的体量不相上下(见图1.11)。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超高速发展是前面三个全球重大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动力。

图1.8 亚非拉的崛起:全球主要经济板块的经济总量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图1.9 中国的崛起:中国与G7老牌工业强国的经济总量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1.5 中国带给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方法

1.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

如图1.12所示,与中国在经济体量上挑战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趋势极不相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难以望其项背。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在统计的232个国家中居于第81位,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但又高于印度和非洲等诸多发展中经济体。正是中国这种发展阶段位居中等、经济体量庞大、快速发展的大国特征,让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对于老牌的发达国家来讲,中国将成为其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以及高端产业投资与技术转移的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讲,中国将成为其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与产能合作最为重要的市场。因此,这种形势是令人欣喜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于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与二者形成的都是比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机会大于竞争。在全球经济息息相关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

图1.10 1980-2010年中国各个省份与一些经济体经济平均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11 中国的崛起:2008年中国部分省份与一些经济体经济体量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

图1.12 近二百年来中国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前沿的距离

资料来源:根据Maddison所著的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08 AD计算。

2.中国工业革命的方法值得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学习

让中国拥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高速经济增长动力的正是其成功的工业化。然而,1979年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中国的人均GDP按当时的市场汇率计算仅为182美元,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代人的时间内几乎取得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成就,差不多已经探索出了发展中国家成功工业化的“秘密”。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它过去五千年中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举变成了全球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见图1.13)。中国目前的工业产能,一年里可以生产500亿件T恤衫(世界人口的7倍)、100亿双鞋、8亿吨粗钢(美国的8倍)、24亿吨水泥以及4万亿吨煤炭(占全球的一半)。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高速列车、轮船、机床、手机、计算机、机器人、空调、冰箱、洗衣机、家具、化肥、粮食、鱼、肉、蛋、棉花、铜、铝和电视节目的制造商,建设了全球最多的桥梁、隧道和高速公路,出版了全球最多的书籍、杂志,同时还不断培养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群体。中国在2011-2013年三年内消费的作为最基础的工业和建筑材料的水泥达65亿吨,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使用量的50%。另外,中国还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专利申请国。2014年,仅中国一国的工业专利申请数量就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两国之和(见图1.14)。[3]与改革开放之前的赶超战略不同,改革开放之后遵循比较优势循序渐进的工业化看似缓慢而实际速度却惊人,这种经验值得许多尚未成功开启工业化的发展中经济体学习。除此之外,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诸多发展中经济体类似,中国的发展经验以及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较之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理论更适合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4]

图1.13 1970-2014年全球五大工业国制造业产值比较

资料来源:UNSD National Account.

图1.14 1985-2014年全球十大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数

资料来源: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专栏1.1】

中国的全球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中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有利于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有利于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中国正在全球外交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同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也强调:“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内涵与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正确义利观承继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因此,中国的全球化也是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中国不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国没有向其他国家派一兵一卒来为经济全球化保驾护航,而是坚持公平互利的市场化原则与正确的义利观。这与西方工业化强国在崛起过程中靠战争与殖民的武力手段有天壤之别。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军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虽然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但是目前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依然多达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有一大部分类似于殖民地性质。因为美国对这些军事基地拥有完整主权甚至享有领空领海的权利。

与美国以武力作为后盾强行在他国推行“美式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导致世界和平局势恶化有所不同,中国尊重他国通过共谋发展的友好协商方式推进世界和平局势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是世界和平局势最为动荡和复杂的地区。2016年1月21日,在于开罗阿盟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美好未来》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颇有深意地引用了“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这句阿拉伯谚语,借此引出对于中东这片充满动乱和纷争地区的“中式药方”。对于解决地区热点难题,习近平提出“三个关键”——化解分歧,关键是要加强对话;破解难题,关键是要加快发展;道路选择,关键是要符合国情。习近平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会向中东提供550亿美元的贷款和投资,除了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还包括将与卡塔尔和阿联酋建立的200亿美元共同投资基金,其他部分将会以100亿美元商业贷款和100亿美元优惠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其他中东国家。在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访问沙特期间,中国和沙特签署了14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以增进在贸易、卫星导航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石油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投资和开发。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与埃及总统塞西结束会见之后,宣布双方签署了包括电力、交通、住房等15个项目的合作,总投资额达到150亿美元。塞西将此称为中埃双方提升合作的“最好例证”。习近平说,在埃及着力打造的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已有32家中国公司参与建设,一期工程共投入4亿美元的投资。下一阶段,将有约100家中国公司参与,追加投资25亿美元。中国的投资对于正在经历经济寒冬的埃及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埃及金字塔中心研究员艾哈迈德·坎德尔就此评论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投资创造就业,降低失业率,对于经历‘阿拉伯之春’伤痛的中东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非产油国。”中东是大国折戟沉沙的地方。“阿拉伯之春”后的中东乱局证明了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失败,美国正悄然撤出这片充满未知凶险的地区。总部位于德黑兰的区域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艾哈迈德·埃里巴对中国的主张评论道:“这些主张体现了中国试图以经济这种更为柔软的手段,潜移默化整合中东事务,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政治问题的敏感性,相比于其他强国动辄武力介入的选择,更容易被中东国家所接受……中国在本地区的优势在于,从未有过殖民的‘黑历史’,与该地区国家关系一贯良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域外国家……中国通过经济发展和平衡外交寻求和平和稳定的努力,可能会为地区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5]

2016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指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双方国土面积之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之和占世界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中阿双方虽然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但都处于各自发展的重要阶段,都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共同使命。双方需要更加紧密地团结与协作,在探索发展道路上交流借鉴,在追求共同发展上加强合作,在促进地区安全上携手努力,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呼应配合,维护中阿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促进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进中阿人民福祉。中方愿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开展中阿务实合作,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对接双方的发展战略,发挥双方的优势和潜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双方人民。中国愿同阿拉伯国家合作,共同推进开放互惠、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机制。中方将根据阿拉伯国家的需求,继续通过双多边渠道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阿拉伯国家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2017年3月25日,法赫迪·阿力什在阿拉伯语的《伊拉夫报》上发表题为“中国从美国手中接棒世界领导者?”的文章指出:“对于阿拉伯而言,我们更关心在美国从中东——这个充满复杂政治问题的地区——撤出后,中国能否取代美国在中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发现,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涉入是平静而和平的,不像美国那样充满了‘喧嚣’。中国奉行中立政策,不挑事,不制造对立,鼓励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同时中国也在伊拉克等被战争损毁的国家,默默开展基础设施的援建工作,这也让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政治智慧感到信任与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