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国治:城市政治的中国叙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农民如何上楼?

河南的Y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历史上一直是传统的农业耕种地区,工业发展十分落后,绝大部分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长期以来,Y县被中央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之列。相反,邻近上海的江苏C市拥有工业化发展的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在全国的县级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位列前十。先天或后天的优势或劣势导致了两个地区巨大的发展差距,无论是农民人均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水平,Y县都远远落后于C市。

发展的差距通过表3-1和表3-2表现出来。在2006—2010年,Y县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及C市农民的30%。在财政收入方面,差距更加明显。在2009—2011年,Y县的一般预算收入只有C市的百分之二点几;在2013—2014年,差距略有缩短,但即便是差距最小的2013年,前者的预算收入也只是后者的4%而已(见表3-2)。增值税收入是衡量工商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Y县的增值税收入为1432万元,而C市为15.6586亿元;2011年,Y县的增值税收入为3608万元,而C市则高达18.7277亿元。[84]

表3-1 2006—2010年Y县和C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

数据来源:两地政府的统计年鉴(2007—2011年)。

表3-2 2009—2013年Y县和C市县乡两级政府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万元)

数据来源:两地政府财政部门提供。

说明:“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不包括“转移支付收入”和“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

让农民集中居住,是从制订当地整体发展规划开始的,而规划的核心要素则是如何重新利用土地。在商丘市和苏州市的政府发展规划中,农民的集中居住项目涉及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和他们居住的宅基地。在Y县2006年的发展规划中,政府并没有强调村庄之间的合并,到了2009年,规划被修改,增加了“两村合一”的内容,而到了2011年,新的规划将“两村合一”修改为“四村合一”。在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庄,Y县政府要求每个乡镇建造至少一个大型生活社区。乡镇社区设计居住人口规模为8000人,而中心村社区则为5000人。C市的集中居住项目启动较早,但涉及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的规划和Y县大同小异。C市计划,在十年内,在农村地区建成600个左右的集中居住区,每个居住区规模控制在1500—2000户、人口5000—7000人。在Y县和C市,按照事先制订的发展规划,政府不再向居住在规划区内的农民批准任何一块宅基地,禁止自己建房、擅自加盖或扩建房屋。

不过,如何将农民从宅基地转移到楼房,两地政府的做法存在天壤之别。在Y县,政府承诺每个农户的宅基地按照大小和房屋的品质,按标准补贴。农民可以选择货币补贴,也可以选择以房换房。宅基地的补贴标准与耕地一致,即每亩地3万元,用于装修损失等方面的房屋补贴则是每平方米400—700元。但是,实际情况是,“农民基本没有拿到任何补贴”。[85]对当事农民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说法。2014年,在Y县经济最发达的L镇,从乡镇干部那里得知,政府大楼边上的大型社区里安置了附近四个村庄的农民,每户农民都拿到了一套面积与其宅基地房屋相当的公寓房。然而,2015年7月,农民指出,他们根本没有被安置在该社区中。政府口头承诺将他们安置在远离镇区的一个在建小区,但是,被拆迁之后已经长达四年,农民们依旧没有被安置。在另一个乡镇,即D镇,情况略微乐观一点。被拆迁的农民每户拿到了8000—10000元的补贴。官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农民自己都表示,即使政府全面兑现给予农民的补贴,即使政府竭力地压低房屋价格,绝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楼房。类似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而言,Y县农民对购买的房屋只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类房屋俗称“小产权房”,产权性质和宅基地一样,属于集体所有,不能到市场上交易。

在C市,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而言,集中居住项目给农民们带来的好处堪比“天上掉下馅饼”。在农民将自己的宅基地与房屋交给政府之后,他们会在集中居住区得到120—260平方米不等的商品房,或者与商品房价格相当的现金;同时,政府也会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补贴10万—30万元的拆迁损失。大部分农民选择以房换房,得到260平方米两套房屋,外加一些拆迁补偿。乡镇政府干部告诉笔者,政府花在宅基地换公寓房项目上的成本平均每户达到150万元;对农民来说,260平方米两套住房当年能够达到180万元的市场价值。[86]农民得到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在入住之前,乡镇政府已经为每户农民缴纳了用于未来房屋维护的公共基金;入住之后,他们还将享受三年免交物业管理费用的优惠。相对于Y县的农民,C市农民最大的好处在于,当地政府在房屋产权上进行了大胆突破,让农民不仅拥有新房屋的使用权,而且拥有所有权。这就意味着,房屋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这些好处似乎还不够充分地吸引农民。当地政府还在农民的身份选择上作出了让步,准许他们保留农民的身份,继续享受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种种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