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儿童情绪行为特点
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的情绪行为和物质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生活在物质条件贫乏的环境中,生活在父母教养方式恶劣的条件下,贫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
一方面,焦虑、抑郁和敌意的情绪在相关研究中是最受关注的;另一方面,攻击行为和社交退缩行为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两种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属于两种极端,但却矛盾地同时存在于贫困儿童群体中。愤怒、敌意的情绪在贫困儿童中较为普遍。
心理学家发现,贫困儿童的抑郁、焦虑和愤怒情绪要比一般的同龄人明显。相关研究发现,当贫困儿童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有价值的资源丧失,往往会表现出沮丧、抑郁、愤怒和攻击性。陷入抑郁情绪无法自拔的孩子往往会夸大自己的不利处境,对生活失去希望。同时,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Banyard,Graham-Bermann,1998)。
攻击和破坏行为在国外的贫困儿童中相当明显。贫困儿童在生活中往往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挫折,例如,想买什么东西买不了、想上学上不了等。贫困儿童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的弃儿,于是便会有一些愤怒的情感郁结于心,而发之于外的表现就是一些攻击和破坏行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调查访谈了100名中学教师,让教师来评定贫困学生的行为特点,结果攻击行为被放在了首要位置(Belle,Doucet,1998)。
康格(Conger)等人对美国东海岸城市公立中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贫困儿童在学校被提及次数最多的问题行为便是攻击行为。特别是父母常使用身体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子女的家庭以及夫妻之间常有冲突的家庭,孩子们习得了使用暴力行为来解决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或者孩子在家中必须使用暴力才能迫使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在学校遇到相似的情境便倾向诉诸武力解决。
同时,康格等人的研究还发现,贫困儿童采用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沟通的技巧。前文曾提到,贫困家庭的亲子沟通不畅,夫妻之间或亲子之间在遇到分歧的时候较少付出耐心和精力来沟通,而是以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以沟通方式解决分歧的经验,只能使用他们所熟悉的攻击行为来达到目的。
除了攻击行为之外,社交退缩行为在贫困儿童人群中也较普遍。社交退缩又称社交抑制,是个体行为抑制气质在社交上的表现形式。社交退缩的个体在面对陌生的社交情境或陌生人时显得退缩,产生带有警惕和害怕征象的持续性的退缩和回避反应,社交情境中遇到无法预知结果的不确定事件时,他们往往表现得退缩、害羞、不敢尝试。西蒙斯(Simons)等人的研究发现,在4~16周岁青少年儿童中,贫困儿童在社交退缩和孤独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社交退缩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比较被动,一般很少自主地结交朋友。因为害怕拒绝,他们很少向他人求助,在社交场合,退缩的儿童也显得比较沉默。然而,无论是攻击行为还是社交退缩,都会使贫困儿童难于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难于形成正常的社会支持体系。
国内对于贫困人群的心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贫困儿童关注得较少。目前对贫困儿童情绪和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国家的贫困儿童。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中,贫困家庭的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如何?他们在情绪和行为适应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