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应用阶段
(一)催眠热的重新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士兵因战争受到创伤,产生极大的精神困扰。当时以精神分析为主的心理治疗费用高昂、时间漫长,而催眠术因其在治疗战争神经症患者、牙科病人和产科疾病方面的经济和快速有效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从而使催眠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医学界均正式承认催眠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催眠术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采用。例如,很多牙科医师在治疗中使用催眠麻醉,一些国家的牙医与医疗协会认可催眠的使用。
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45年在总会之下特别设立了催眠心理学分会。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在心理学会下专设催眠研究学术分会或单独成立了催眠学会。1955年,英国医学会肯定了催眠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经过两年调研,于1958年发表声明支持催眠治疗与医学上的催眠使用。同年国际催眠学会成立,推动了世界各国对催眠心理现象的原理及催眠术应用的研究。在欧美国家的影响下,日本也在1956年成立了催眠研究会,1963年成立了催眠医学心理学会。
后来美国先后成立两个由内科医生、牙科医生、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全国性催眠团体,一个是总部设在纽约的“临床与实验催眠术协会”,另一个是设在明尼苏达的“美国临床催眠术协会”。到20世纪80年代,两个组织的会员总数已逾四千人,有近两万名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接受过催眠术的正规教学或私人培训。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甚至资助有关单位开展催眠理论研究。
戴夫·爱尔曼(Dave Elman,1900—1967)是一位在美国专门教导医界人士的催眠治疗师,他学习催眠术的动机,来自8岁时一位舞台催眠师在短短的时间内止住了父亲癌症的疼痛。他发展出的爱尔曼诱导法与重复诱导法,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深度催眠的技巧。他撰写的《催眠治疗》(Hypnotherapy)一书,被称为催眠圣经。
近代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有催眠学科,开设多门课程,通常被归类于“自然疗法”或“另类疗法”,出版许多专著,更有专业杂志发表大量探索催眠奥秘的论文,有关催眠的科普书籍和文章更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研究机构,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催眠术的机理进行深入探索。对催眠术不止于学说的研究,各国都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心理及精神治疗,学习与潜能开发、培训人才以及工商、司法、体育等多方面。
在苏联,学术界依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解释催眠现象,虽然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但与催眠有关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相当多,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大多数精神病医生都使用催眠术。据说,当代的俄罗斯还将催眠术的研究用于军事目的。
(二)艾瑞克森对当代催眠学的贡献
当代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催眠大师是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1901—1980),他是正规的精神科医师,最早研究精神分析,后又研究催眠,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对议员讲催眠的催眠师。他被称为美国催眠治疗领域的泰斗,也是运用催眠快速解决心理问题的翘楚,因此是举世公认的医疗催眠大师。催眠术在最近几十年再度兴起并越来越火热,在助人专业领域中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工具,主要应归功于艾瑞克森,是他付出了穷其一生的努力。
艾瑞克森罹患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几乎丧命,却因病而发展出绝佳的观察与沟通能力,能洞悉人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怀赤子心并富幽默感的他,不但使用自我催眠的技术帮助自己复健,后来还投注全部精力于催眠治疗。
艾瑞克森
他具有非常积极的人生观和无比的爱心,他神奇的催眠治疗能力,绝大部分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他终生献身于催眠事业,在他六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发表了100多篇与其兴趣有关的各种主题论文。他在1957年创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并被选为创会主席,同时担任美国临床催眠杂志的创刊编辑(1958—1968),还发起设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教育及研究基金。
艾瑞克森是一个创新者,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催眠的理论与技术。他提出“随意式催眠”(permissive hypnotism)的概念,不拘地点、不拘形式,经常在普通的清醒对话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来访者产生改变。
艾瑞克森认为催眠术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相互的关系,是一种帮助人们拓展其自我觉察限制的有效途径。催眠状态(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是自然的,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状态;当身份处于混乱(解离)的情况时,催眠状态就出现了,目的是为了重新建立身份;一些社会或心理仪式就是人为化的催眠。他说:“催眠师不能‘控制’病人,他们只是帮助病人学会‘利用’自身的潜能及潜意识,从而更容易达到期望中的治疗结局。”
艾瑞克森指出,催眠疗效的取得,并非一定要以受术者进入“恍惚”(trance)状态为前提。讲故事是艾瑞克森的专长,也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模式。他在颇具启发性的治疗故事中,常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珍闻,通过间接暗示巧妙引导来访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催眠状态,从而改变其意识,矫正其偏差行为。这种方法可避免来访者过多注意或检验自己,减轻其对是否能被导入催眠状态和是否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疑虑,可消除来访者对催眠的恐惧和有意无意的抵抗。很多人将这种间接暗示的新型催眠诱导方法称为现代催眠,而尊艾瑞克森为现代催眠治疗之父。
在艾瑞克森成长的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还处于统治地位。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理论与刚性治疗程序相结合,使得心理治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变得十分昂贵——通常需要数百小时和数千美元,因此对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大多数的治疗师要求,至少是间接要求来访者适应治疗师的世界观,而这恰恰不可能是来访者当时有兴趣做的事情。艾瑞克森开始挑战传统的治疗观念,并进一步改造传统的催眠技术,强调受术者是催眠治疗的主体,这与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来访者中心”理念不谋而合。
以往的催眠治疗,通常一次需要四五十分钟甚至一小时,大大影响了催眠术在临床上的使用,即使在美国也有很多医生不会或不愿开展催眠治疗。艾瑞克森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问题原因和幼年创伤上,而是更强调积极的经历与体验,努力通过催眠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从而开创了短程(简快)疗法之先河。
神经语言程式学(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两位创始人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与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对艾瑞克森推崇备至,因此在他们的临床应用上,常可见到艾瑞克森的惯用手法。葛瑞德和班德勒基于艾瑞克森的沟通模式、萨提亚(Virginia Satir)家庭治疗的语言技巧以及弗里兹·珀尔斯(Fritz Peris)的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出了NLP快速心理治疗模型,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商业培训等多个方面。神经语言程式学假定,个人是通过处理外部感觉信息绘制心理世界地图的,这些信息来自听觉、视觉、体觉的输入并在特殊的参考框架基础上进行处理。他们的模型预测,个人有一个主要的或偏好的方式(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动觉等)来制作这种现实地图。使用、改变或扩大来访者的主要信息处理系统的治疗,有助于更有效地发展亲和关系,并增加来访者改变的可能性。
艾瑞克森的“随意式催眠”与艾斯塔布鲁克斯(George Estabruukes)的“权威式催眠”及爱尔曼的“快速催眠”,构成了当代临床催眠的三大派别。
1979年,米尔顿·艾瑞克森基金会正式成立,由他的入室弟子杰弗瑞·泽伊格(Jeffrey Zeig)主持,专门传播他的学问。
1980年,艾瑞克森去世后,他的亲密同事和追随者罗伯特·皮尔森(Robert Pearson)在其葬礼上做出了如下极高评价:“艾瑞克森孤军对抗整个精神医疗界,而他终究战胜了所有反对的声浪。”
1983年,艾瑞克森的学生及仰慕他的专业人士举办了第一届催眠及心理治疗国际大会,自此之后,这个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笔者有幸参加了1986年在圣地亚哥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大会。
有关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在第十七、第十八章将做详细介绍,此处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