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前言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第一版是全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研究”“儿童自我发生发展特点及因果模型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 Research,隶属澳大利亚政府)课题“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课题“1~6岁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方法与工具研究”以及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幼儿自我控制纵向发展机制及脑电特征研究”等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该著作第一版获得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中期成果一等奖(2013)。
第一版中的研究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结构与评估、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为了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与促进的规律,我们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培养研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辽宁省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状况及教育策略分析”、辽宁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辽宁省小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辽宁省青少年自我控制发展机制及教育对策”等项目,本次修订版中新增的内容便是新近研究的成果。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修订版,除了对第一版进行了普遍的修订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的新增内容为以下几项。
一、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研究
自我控制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探索幼儿阶段自我控制的发展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和早期发展涵盖了婴儿末期和幼儿早期。研究以24~48个月的早期儿童为被试,应用情境实验探讨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四个维度的发生时间、特点及各个维度之间发生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时间分别为26个月、35个月、36个月、45个月,自我控制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自觉性发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冲动抑制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教育者可以根据自我控制的发生时间,有针对性地对早期儿童的自我控制进行培养。
二、幼儿自我控制的纵向发展特点
研究采用“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考察幼儿自我控制纵向发展特点。每6个月对其进行一次问卷追踪测查,经过为期两年半的5次追踪,对幼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测查,可以比较准确描述幼儿自我控制各维度及自我控制整体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控制整体发展随幼儿年龄增长而提高,3~3.5岁,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没有显著变化,从3.5岁开始,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呈显著上升趋势,直到4.5岁,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呈现出了稳定性,也就是说,幼儿自我控制整体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幼儿3.5~4.5岁阶段,这与横向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三、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因素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影响
目前关于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多集中于家庭和个体因素,而忽视了幼儿园内的环境和认知因素,特别是“教师期望”和“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因素,故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不同年龄群体教师期望是如何通过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影响自我控制。结果表明,在3岁和4岁时,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还不是教师期望对自我控制影响的中介变量。直到5岁时,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才是教师期望对自我控制影响的不完全中介变量,即到5岁时,幼儿对于教师的期望才具有相对正确的认知,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才可以影响其自我控制的发展。
四、儿童自我控制的作用
自我控制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对于个体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采用问卷法、情境实验法等探讨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的预期作用;事件可控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对4岁幼儿心理时间旅行的影响;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五、音乐训练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促进
第一版我们采用游戏训练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本次研究将设计新的培养形式——音乐训练。本次音乐训练为集体教学活动,研究者将音乐训练活动方案游戏化,音乐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者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符号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让幼儿通过游戏认识音乐符号,理解音乐规则。第二个阶段研究者将独唱、合唱、轮流唱、默唱、韵律活动等音乐训练形式融入游戏中,如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幼儿会自觉遵守角色或音乐游戏规则。研究者在对每个音乐训练活动方案进行设计时,会确定一个主要培养目标,幼儿在进行音乐训练活动时,音乐训练活动方案会对幼儿自我控制不同维度有促进作用。
六、儿童自我控制培养的ERP研究
以往的培养研究仅仅采用问卷或情境实验等方法对培养效果进行验证,但问卷数据作为效果检验的指标只是对外显行为的评价,还未直接考察游戏训练对自控的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本次研究将通过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效果,研究发现,N2和P3(两种脑电成分)在培养后有显著变化,证明自我控制培养的有效性。
本书凝聚了我30多年来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系统研究,汇聚了众人之力,此次修订版中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刘文教授、孙岩副教授、刘岩副教授,我的学生沈悦、满晶、刘歌、方乐乐、马振、王素霞、陈靖涵等人从儿童自我控制的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书稿整理过程中,我的研究生王素霞、马振、陈靖涵、何明影、高玉婉、齐冰、李玲玉、姜颖、杨青、王美娥、张佳琦、王莹等做了大量的文字校对和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还要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辽宁省教育厅等单位给予我们立项、经费的支持。感谢辽宁师范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第一版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谢本次修订版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鼎力资助。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在此不一一赘述,一并对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与促进的研究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而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杨丽珠 沈悦
201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