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证论治的中华医学
上文已说,到清道光十四年,中国人口已逾4亿。一个族群没有高超的医学和医疗技术是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口的。
据传,中医起源于距今5000年前的伏羲、神农、黄帝时期,伏羲、神农和黄帝是创造中华文明的先驱,也是中医的创造者。伏羲氏代表砭石、针灸的起源,神农氏代表药物知识的产生,轩辕氏是养生和医疗知识的创造者。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物和文献可考的三个朝代。当时的医学与巫术关系密切,医学知识和技术一般掌握在巫师手中。商代初期(约公元前1600年),伊尹发明了组方用药的汤液知识,是这一时期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最有影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这时,天人相应、元气、阴阳、五行等思想趋于完备,人们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亦趋于成熟。老子和庄子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理念为中医养生思想的成熟提供了理论依据。春秋时的秦越人精通脉法。在这一时期,中医逐渐脱离巫术,开始走上理论化、系统化的道路。两汉时期,中国已出现了大量的医学典籍。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将药物分为养命、养性和治病的上、中、下三品,标志着本草学的成熟。东汉时的张仲景总结医经、经方的内容,结合临床,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与方法的建立。至此,中医已形成了完备的医学体系[16]。此后,中医又不断地得到历代医家的增益,如魏晋时期出现了《脉经》和《针灸甲乙经》,隋代巢元方等编撰了《诸病源候论》,明代李时珍编撰了《本草纲目》[17]。
自清代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质疑乃至遭受批判。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也受到怀疑。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曾拒绝将中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激起了中医界的反对。民国期间,中医与西医之间产生了激烈争论,中医界内部亦出现分化。废止中医的提案曾被提交国民党政府讨论,引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奋起抗争。从这时开始,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8]。
正因为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医的命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必然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生俱生、一亡俱亡。“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侮辱。无数志士仁人开始求索救亡图存之道。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中国人不仅要有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大产业,还要有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文化运动(1915—1919)以后,“西化派”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主张彻底告别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甚至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改用拼音文字。这时中医的遭际就可想而知了。要求废止中医的呼声至今仍有回声。21世纪初,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提议“告别中医中药”,建议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并在网络上公开征集支持签名,还获得了不少支持[19]。但正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说告别就能告别的,对中医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们绝不只是谬见和迷信,而有其可贵之处。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体的健康、协调及疾病与自然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自身也是一个小的天地,人体各部分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天人合一”和“人与天地相参”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用“藏象”的概念去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腧穴、精、气、津、液、血、脉等。中医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解释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观念,并提倡“养”重于“治”的保健观念。中医蕴含着东方人的智慧,有别于其他医学,是人类认识生命与疾病的独特慧眼。[20]
如今,西医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无疑都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事实。西方学者也承认,“1640年前后的欧洲医学并不优越于中国”[21]。如果你把简单的二值逻辑绝对化,认为真理只有一条,科学只有一种,而西医是唯一科学的医学理论,那么中医乃至一切不能被纳入西医体系的医学理论都必须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但这种独断的观点正遭到有理有据的质疑。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不是唯一的,有多种不同的科学。这样一来,中医虽暂不能与西医抗衡,但仍可在多种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将来甚至可能被发扬光大。伊博恩是英国伦敦会1918年派往中国协和医学院的医学传教士,1923年获耶鲁大学药理学博士。1932年以后一直在上海雷士德研究所工作。伊氏长期研究中国药物,曾和中国植物学家刘汝强合作出版《本草新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伊氏虽然认为在1880种中医医疗方法中,为现代科学所认同的有效方法只有60种,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中医疗法是无用的,“只是它们的价值尚未被发现”。事实上,中医的针灸疗法已被许多美国人所接受。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有9个州承认针灸合法。一年制针灸文凭课程在美国各地开花。1980年,以前反对针灸者也开始承认针灸的好处。1980年全国性的针灸和东方医学学院联合委员会成立;1982年针灸认证全国委员会成立。这些委员会的成立提高了针灸课程的标准,针灸课程先是升级为两年制课程计划,到1990年又有了3年制、4年制的硕士计划[22]。
相对于西医,中医确有其短处,但亦有其长处。分析精度不够是其短处,中医难以指出各种方剂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而西医能精确说明各种西药的有效成分,能写出药品有效成分的分子式。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整体论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它不像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不把人体看作独立于天地的“机器”,也不把人体的各种脏器看作彼此独立的“机器零件”,它既重视人体对自然环境的微妙依赖,又重视人体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之间的复杂联系。治疗某些疾病(疑难杂症),中医比西医的方法更合理。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也是极高明的。中医和西医可以长期共存,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