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民间手工业

民间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俗语,也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还有三教九流、江湖四大门七十二寡门的指称等,这些行业数目都是一种泛指,意谓行业众多。

手工业包括技术手段、制造过程、生产组织和消费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习惯、规范和信仰。“手工艺”是工业化时代对传统的身体操作技能的称谓,表现为技巧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西方,手工艺与设计相分离的开端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分道扬镳始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这种分离,使得手工艺逐渐沦为与美的事业(美术)、实用的事业(设计)都相疏离的文化‘飞地’。”[15]

一、行业祖师

行业祖师崇拜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行业祖师又称为“行业神”,“是从业者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利益,并与行业特征有一定关联的神灵”[16]

对本行业祖师,过去各行业都很重视,视其为保护神。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祖师爷都是些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开创、扶持过本行业。有些人成为祖师爷纯属偶然,有的是后人所产生的联想,有的几个行业共用一个祖师爷,诸如典当业、算命业、香烛业、蚕业、丝织业、糕点业都是以关羽作为祖师爷,有的则是一个行业有好几个祖师爷,诸如盐业就有管仲、蚩尤、张飞、炎帝、鲁班等。各行业的始祖有:农业神农氏;蚕业马头娘、嫘祖;织业黄道婆和织女;典当业、算命业、香烛业、蚕业、丝织业、糕点业都是关羽;渔业伏羲、海龙王和姜子牙;商业财神爷包括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羽、五路财神何五路;纸业蔡伦;笔业蒙恬;陶业范蠡;铸业李老君;盐业葛洪;酒业杜康;醋业帝子;水业水母娘娘;屠业张飞、樊哙;厨业詹王、易牙、灶君;药业孙思邈;医业华陀;染业梅葛二仙;车行马王爷;牛行牛王爷、龚遂;自行车行哪吒。凡行业中人都要绝对尊崇祖师,不能稍有不恭,否则,便会遭到责罚。这些行业神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帮助本行业的成员驱逐一切灾祸不幸。

另外,各行业为了确保本行业内的生活、生产能平安进行,除了敬奉祖师爷外,还必须遵循各种各样的禁规忌讳。当然,行业以内的俗规,大多只是行内人恪守而已。这方面的行为规范成为中国民间行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手工业在人类社会生产分工中是很晚出现的行业。也就是说,是从野蛮时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才产生和发展的。人们虽然对自然的神秘感、依赖感减少了,但是在生产中的危险感、恐怖感仍然存在。尤其是处在小生产状态下的旧时代的人,不单安全措施较差,而且安全知识也相当贫乏,因此对自身安全存在着忧患意识是很自然的。为求得心理的平衡、满足,手工业者也施行一些祭祀和俗规行为。民间手工业的俗规因各行业不同而各显特殊性。

二、工匠行规

工匠号称“百作手艺”,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墨子》一书对工匠技能作了概括:“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县,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常见的门类有铁匠、石匠、木匠、泥匠、瓦匠、篾匠、漆匠、成衣匠、剃头匠、铜匠等。

在传统社会,强调技艺的家庭内部传承,工匠多为随父或亲眷学艺,《荀子·儒效》中就有“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的记载。也有出门拜师的。学徒拜师先找“保头人”,征得师傅同意后,订立“师徒合约”,方可上门。学期三年,没有工钱,对意外伤亡事故师傅不负责任。逢年过节,徒弟要向师傅送礼。学徒满师即逾三年要办“满师酒”,祭祀本行业祖师,宴请诸位常客工匠、至亲好友,学徒须向师傅、师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师兄师弟之间把盏敬酒,互相庆贺。学徒满师后称“半作”,其工钱只能拿师傅的半数。“半作”在外做工或承包业务,不得抢师傅之生意,否则被认为是不义不孝。过去匠作的经营方式,一是“点工”,即吃住主人家,拿主人家工钱,做一天拿一天工钱。二是“包清工”,主人不备饭,不计工时,直到完工,按照承包合同付款。三是“包工包料”,主人只验收质量,不管吃,不管工时和材料,按工期进度分期付款。也有以“日头”计时的。做一个“日头”为一天。若主人要求延长日工作时间,俗称“开夜班”,发给双工钿。若工程较大,多承包给“作头师傅”。由“作头师傅”包给“小包作头”或个人,谓之“大包”、“小包”和“拆包”。各地工匠多结帮合伙承包工程。各帮有头,管理业务。江南地区工匠各帮以一家茶坊为活动场所。如雇工作活、兜揽生意、承包业务、殴斗讲和等均在茶坊接头洽谈。有的地方工匠还成立行会,其名称多为某某同业公会等。

泥匠、木匠、石匠等建筑匠作均供奉鲁班为祖师,俗称“百作手艺供鲁班”。尤其石匠、木匠、泥瓦匠,逢年过节摆设香烛佳品供祭。篾匠崇拜泰山,认为泰山是鲁班徒弟,另一说为鲁班儿子。裁缝师傅早先称为“丫环”师傅,鲁班不喜欢,后来为城隍庙门前的旗杆做了彩色花旗,得到百姓好评,鲁班才收为徒弟。碰到学徒拜师、工匠之间殴斗、生意清淡及工艺上遇难题等,都到鲁班殿求神。传说鲁班师傅常化作乞丐到工场为工匠解难。

在工匠行业内部,传承着一些内部文化知识和行为准则。

(一)石匠

石匠的技能表现为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并将之加工成实用物和装饰品。

石匠信奉“石头神”。中原民间以正月初一为“石头神”的生日。这一天,无论有什么样的特殊情况,都禁忌敲打石头。否则,得罪“石头神”,会降灾难于匠人,使石匠不出成品,毁坏材料,甚至会长期卧病在床,不能痊愈。山东境内的石匠则以三月十七为“石头神”生日。这一天,人们绝对不允许和石头有任何接触。否则,都会遭受灾难。农历二月初二俗以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因此,匠人这一天也是绝对禁忌做一切与石有联系的活儿。否则,会压了龙头,震坏龙体,损伤龙目,龙王也会降灾于石匠或与石头有接触的人。

石匠造桥,先要由村里有名望的人出面祭拜天地。石匠工具要统统供在桌上,再供三牲、酒菜祭品。祭时,石匠要念“万古千年,行人安全”等吉利话,然后动土。桥造成要摆“圆桥酒”。石匠的祖师也是鲁班。传说鲁班有三个徒弟,大徒弟是石匠,二徒弟是泥水匠,三徒弟是木匠。任何人家造屋摆酒,总是石匠坐首位,泥水匠坐次位,木匠坐三位。石匠有个墨斗,传说是鲁班亲自封的,打石头少不了它,只要墨线弹过后,打石就不会裂到线外去。石匠的学徒工资比其他行业稍高,但投师契上写明,一切工伤事故,概不负责。

石匠凿得最多的莫过于水磨。当时水磨房供奉老君、河神及财神,每年正月初二三日都要点灯、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平安,多磨粮。因为所供奉的老君骑的是青牛,所以石匠在刻凿水磨时,是不允许有人手持鞭子在一旁观看的,否则,会惊跑了老君的坐骑,水磨无法完工。石匠打钻眼忌打空锤,因为不吉。凿石时,任何人不准开口讲话,认为开口讲话容易出工伤事故,俗规谁开口讲话出了事故就由谁负责。有的地方则不许大声说话。有些地方还不许女人到石洞中和石洞口去,俗谓女人去了山神会发怒。放炮后,若有的石头似倒非倒,出了险情,也要请山神土地,祈求保佑。不少地方都忌将碗倒扣,俗谓此兆石矿洞要塌方。讲话的忌讳就更多了。如果采的是厕所用的石板“茅厕梁”,忌说“茅厕梁”等相关话语,恐因此冲撞了山神,于采石不利。石匠为人刻完碑石之后,在立碑之日的早晨,忌说不吉利的话;在开始把碑竖稳的时候,更忌人胡言乱语。另外,方言不同则俗规各异。诸如浙江青田忌“洞”字,进矿洞叫“进财”;忌“回家”一词,回家俗称“拔草鞋”;忌“洗”字,因为“洗”与“死”谐音,故石匠连锅碗都不洗,一般用布揩净。温岭不能把未开成块的石头、石尾说成“石圾”,而要叫“梭”。

(二)木匠

木匠以木头为施工材质,运用刨、锯、斧子、墨斗等器具,制作成各种家具和艺术品。木匠的主要技能是将形状各异的木块严密地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使统木匠工艺中,没有铁钉和粘合剂,完全是靠楔、榫、销、竹(木)钉等嵌套成形。

木匠自认为是鲁班最亲的徒弟。木匠用的尺叫“鲁班尺”,弹墨线的工具叫“班母”。民间认为木匠的工具是辟邪的,若房子造好,住进去运气不好,床铺做好后,夫妻不和,都认为是得罪了木匠,木匠用了“鲁班法”,最后往往要请木匠来解除。木匠做嫁妆,或造房子,主人都要送红纸包,并请吃喜酒。相传,河南洛阳附近某山村有一农户刘二,全家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十几年才积下盖房钱。他要盖三间上房,买齐砖瓦木料,请来高手张木匠。吃过开工酒,张木匠干活不停。刘二因离镇较远,买菜不便,即以蛋炒饭为早餐,炖鸡肉配蒸馍为午餐,鸡蛋面条加油馍为晚餐。张木匠最初很满意,几天下来,天天如此,就感到呆板单调。他又发现,每天中午吃鸡肉从来没见过鸡腿,心里嘀咕:刘二真刁!肥美鸡腿自家吃,光让出力之人啃鸡头、鸡肋、鸡翅膀,你耍弄我,我也不能让你便宜。他想了个出气的法子,悄悄用黄泥捏了个小人,泥人背着一条布袋,神不知鬼不觉地封入屋脊,相信泥人会把刘二的家财一袋袋背完。房屋落成,刘二特地买肉包饺,置酒酬匠,多付工价。张木匠背起工具要走时,刘二取出一个油布包包着的腌鸡腿,要张木匠带回孝敬母亲。木匠十分惭愧,深感做事不当。但泥人封进屋脊已无法取出,便以所剩砖瓦加修门楼,砌上两个力士。刘二细问,张木匠说明真相,指出加砌两个力士,全为监视泥人,使刘家不会丢失财物。木匠在违禁之后,由于良心萌生,又及时主动解禁,这样屋主就不必采取拆除新屋的无奈的解禁方法。

木匠所下的祟物往往是生活中某种人或物的“模拟物”,而这些模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情状、动态,又会给这所屋宅带来类似的结果。在梁间暗藏两个正在“角力”(摔跤)的木刻人,每天深夜就会听到有不停的摔跤声。砌墙部时在壁间给一砖头戴孝巾,这所房宅从此几十年中丧事不断。在椽间藏一女形木偶正被三四个男形木偶“勾引淫亵”,这户人家所生之女便会淫邪不贞。

(三)成衣匠

成衣指按一定规格、量体裁衣生产的成品衣服。成衣匠又叫裁缝。裁缝有几样用具与其他行业不同:一把量衣脚的尺,叫“三元尺”;一个烫衣服的熨斗,形如龙头;一根挂丝线的棍子,一头也雕有龙头。据说,这几样东西,都是为皇帝做龙袍时封过的,只有裁缝可以用龙的图案,其他任何行业都不能用龙的图案。裁缝到顾客家中做衣服,都要把桌子摆在上首(即左边),因为这根挂丝线的棍子要摆上首,这张桌叫“龙头桌”。如果有什么官员来,其他行业的人都要站起来,只有裁缝可以不站起来。

过去的裁缝都是上门揽活儿。在办喜事(嫁女或娶亲)人家做活的裁缝需成双数,认为逢单不吉利,一般去四人,寓“四季发财”之意。第一件活要做棉被或蚊帐,因为这两件东西既长又幅多,取“长福长寿”之意。没有棉被和蚊帐,就做长袍和长衫。总之,先做长的东西。做衣服时,要在袖口接一块布,取意“添福(幅)添寿(袖)”。第一根线要一针缝出头,叫“顺顺溜溜”。做办喜事人家的衣服,主人都要给红纸包,到结婚之日,还要请吃喜酒。裁缝收学徒也要介绍人、保人,写投师契,拜祖师。出师要摆“出师酒”,除师傅外,介绍人、保人、师兄弟都要参加。裁缝拜“轩辕氏”为祖师。

(四)剃头匠

剃头匠又雅称“理发师”,俗称“待招”。旧时的剃头匠不仅要理发,还需懂得舒经活络,必须会十六种技能,即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其工作程序包括梳发、剃头、刮脸、掏耳、清眼、染发、按摩、正骨等。

经营方式有店面开业和上门服务两种。店面开业的叫“理发店”,上门服务的叫“剃头担”。剃头担一头是一张椅子,另一头是一面镜子。上面一根杆子,叫旗杆,有个四方盒,叫旗杆盒,相传里面是摆皇帝圣旨的。俗话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那是因为镜子的下面还有一个高圆笼,圆笼中放大盆。剃头匠自认是三百六十行中第一种行业,皇帝曾封理发匠以举人身份,因为皇帝也要理发匠动手剃头。过去理发要挖耳朵。传说挖耳工具也是皇帝封的,称“半付銮驾”。每年到十二月二十之后,再剃头时,就不挖耳朵了,谓之“封警”。理发业供的祖师爷叫罗祖,也有讲是吕洞宾。相传理发用的磨刀布是和尚撕给他的领子,所以和尚服至今没有领子。磨刀石是韩湘子从洛阳桥上拿来的,所以叫“洛阳桥青石”。

理发业收学徒,要有一个介绍人,叫“荐头”;一个保人,叫“保头”。进店先拜罗祖,再拜师傅,然后同各师兄弟见礼。学徒先做杂事,再练手臂。练手臂要浮手悬空练掌功,手掌动而手臂不动。学徒期间,伙食由店里供应,工资极少。满师后,有固定工资,也有折账工资,一般技术好的对折,中等的四六开,差的三七开。折账工资,伙食由店里供应。大工具(如椅子、面盆、毛巾)用店里的,小工具由理发匠自备。规定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讲生意,决定去留。如果到时老板叫你到茶店喝茶,就说明要留用你,否则即被解雇。到茶店吃茶,叫“茗清”,以示和平常吃茶不同。

理发业里行话很多,如剃光头叫“木龙”,理西发叫“西草”,剃平头叫“平草”,洗头叫“浆草”,剃刀叫“亲子”,修面叫“盖盆子”,围巾叫“大栏”,毛巾叫“小栏”。有些地区还用狮、象、麒、麟、猊、虎、豹、鹿、狼、狐十个字代替十个数字,在顾客面前用暗语讲价格。广东地区理发业中有“隐语歌”,其歌词为:

百万军中无白旗(代表一),夫子无人问仲尼(代表二)。

霸王失了擎天柱(代表三),骂到将军无马骑(代表四)。

吾今不用多开口(代表五),滚滚江河脱水衣(代表六)。

皂子时常挂了白(代表七),分瓜不用把刀持(代表八)。

丸中失去灵丹药(代表九),千里送君终一离(代表十)。[17]

理发业剃两种头有额外收入,一种是结婚头,叫“新郎头”;一种是小儿头,叫“满月头”。剃这两种头不但要红纸包,还要吃喜酒。理发收费,不找零钱,给多少都收下,但所给必须超过规定价格。

(五)陶瓷匠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制陶的历史至今已有近万年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始于东汉,距今也有两千多年。陶器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式制成的器具。烧制是生产陶瓷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伴随着许多俗信。

窑工皆须“禁窑”。农历年终至翌年三月的停工称“禁春窑”。江西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为做窑户和烧窑户两大类,向例“做者不烧,烧者不做”。做窑户系中小资产,大部分以家庭手工业作坊为生产单位,他们资金少,无力建窑烧瓷,做成的瓷坯均须搭烧窑户的窑位烧成。而烧窑户则系富绅大户,具有较雄厚的资本及生产工具(柴窑),他们在景德镇是居于垄断地位的资产阶级。“禁春窑”期间,全镇瓷窑皆停止烧窑,这就苦了做坯户,他们“一日不做,一日无食”,做好了坯无处搭烧,成不了瓷器,自然无法去换取生活资料。除“禁窑”外,攸县陶匠烧窑时不能随意讲话,更不能开玩笑。据陶匠们说,这时讲不正经话就会招煞引鬼,触怒窑神,烧窑就不吉利。烧的货不是开坼,就是歪嘴瘪肚。

(六)制药匠

我国各地土产药材极为丰富。民国时期,中草药里有南药(川、广、云、贵)和北药之分,也叫南山药和北山药。成药有丸、散、膏、丹,大部分由药店制药匠加工配制,称为“前店后厂”。水丸自己打,蜡丸自己吊,蜜丸自己揉,面药自己轧,膏药自己熬,饮片自己切。并且自己加工用醋、酒、蜜、盐、姜汁、茶水、甘草水、灶心土、麦麸等辅料炒炙的药品,另外还有蒸、煮、炸、煨等都是遵古炮炙,即雷公炮炙十七法(蒸、煮、炒、炸、煨、炼、水飞、炙、炮、烘、焙、煅、淬、洗、漂、泡、沥)。为什么有的药还要进行炮炙呢?有的为去掉毒性和副作用,有的为便于提取有效成分,有的为增强疗效,有的为改变药物性能。比如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等都含有剧毒,如不把毒性去掉,服后会致人死命。

药行有一副广泛流行的对联,为“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用以告诫医药界,在配药的时候,切莫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缺斤短两。要做到照方施药,公平买卖,有一句俗语叫“穷汉子吃药,富汉子拿钱”。当然不是穷人吃药不花钱,而是在开方时不开贵药(药不在贵贱,而必须药病相投),算方时少得点利润。等到有钱人吃药时,再狠狠敲他一下(多算钱)。这种做法虽然有欠公允,可是对待穷苦人还算有点德行。

药业很有行业特色,每年春节前所贴对联与众不同,都是用药名组成,如大门所贴的对联:“红芽大镇将军府,金线重楼国老家”;又如:“一阵乳香知母到,半窗故纸防风来”;再如:“白头翁牵牛过常山身披穿山甲,红娘子从容坐车前头带金银花”,这副对联中有八味中药。横批都是古代医学家,如岐黄医术、扁鹊遗风、华陀再世、仲景重生。[18]

手工业的门类很多,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俗规。这些俗规和各行业的生产内容及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行业特征。行业中人并不以为俗规是迷信,而视其为应该恪守的法则。这些俗规随着技艺一道,一代代流传下来。由于手工业是一种“流动”行业,多处于小生产状态之中,同行业中人很少能常聚一处,使得他们行业自身的习俗较少系统性和凝固性,其俗规也多随附当地的其他习俗,迎合了民间普遍的心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