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的审计理论研究,在两个方面急需改进。第一,缺乏“主题”意识。从技术层面来说,审计就是围绕特定事项收集证据并发表意见的系统过程。这个特定事项就是审计主题(subject matter),也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主题既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行为。信息主题又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行为主题又分为特定行为和约束特定行为的制度。所以,总体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特定行为、约束行为的制度。然而,长期以来,审计研究却没有“主题”意识,并不区分不同的审计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多数的审计学著作,其实就是财务信息审计学著作。例如,被全球审计学界奉为“圣经”的《蒙哥马利审计学》、代表英国最高水平的《迪克西审计学》及世界广为采用的阿伦斯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其内容实质上都是财务信息审计学。(2)大多数的审计理论著作,其实就是财务信息审计理论。例如,莫兹和夏拉夫的《审计哲学》、安德森的《外部审计:概念和技术》、尚德尔的《审计理论:评估、调查和判断》、汤姆·李的《公司审计:概念与实务》、弗林特的《审计哲学和原理导论》,实质上都是关于财务信息审计的理论。(3)缺乏通用的审计理论。审计分为多种类型,从审计主体来看,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从审计内容来看,分为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合规审计等。现有的审计理论,基本上都以某种专门类型的审计为背景,对其他类型的审计现象解释力较弱。总体来说,就是没有适用于各种审计类型的通用审计理论。
本书力图在上述三个方面做些努力,定位于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审计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第一,为什么需要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需求。第二,审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本质。第三,审计谁?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客体。第四,谁来审计?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主体。第五,审计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内容。第六,期望审计干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目标。第七,如何审计?从审计基础理论视角出发,这里只关注审计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方法论。第八,审计作为一个系统,与系统环境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审计环境。
在回答上述八个基本审计问题时,本书以委托代理为基础,将人性假设和审计主题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自利和有限理性这两个人性假设引致了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不同于次优选择,还没有达到次优选择的水平),它们都体现在行为和信息两方面,审计是对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鉴证,主要从行为和信息两个维度来展开。不同的审计主题会有不同的审计命题,会针对不同的审计客体,会有不同的审计目标,也更需要不同的审计取证模式,也会面临不同的审计环境。
按上述思路,本书共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第1章绪论,讨论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基础理论框架。审计理论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审计基础理论,这种理论是通用的理论,关注的是审计基本问题;二是专门审计理论,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某类审计。审计基础理论框架包括八个要素:审计需求、审计本质、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审计方法论、审计环境,上述八个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元、非线性关系,不需要过多关注所谓的逻辑起点。
第2章审计本质理论,讨论审计是什么。审计本质是对审计现象的理性认识,表现为审计概念,而概念又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两个层级,人们观察到的审计现象不同,在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这两个层面都会形成审计本质。审计一般的本质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第3章审计需求理论,讨论为什么需要审计,主要观点包括:审计需求源于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自利和有限理性,委托代理关系中,自利假设产生了机会主义倾向等代理问题;有限理性假设产生了次优问题。而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都显现在行为和信息两个维度。正是由于存在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才产生了审计需求。
第4章审计目标理论,讨论期望审计干什么,主要观点包括:审计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审计委托人期望的审计产出就是审计直接目标,利益相关者使用审计结果之后的结果,是审计的终极目标;审计目标是一个体系,不同类型的审计有不同的目标;审计目标与审计主题密切相关,信息主题的审计目标包括真实性和合理性,行为主题的审计目标包括合规性和合理性;审计目标对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期望差有重大影响。
第5章审计客体理论,讨论审计谁,主要观点包括:审计客体是经管责任的代理人或履行者,包括组织客体和自然人客体;审计主题影响审计客体的选择,特定行为主题主要与自然人客体相关,而信息主题主要与组织客体相关;在团队生产的情况下,团队的领导体制影响是否要选择自然人作为审计客体;不同的审计客体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
第6章审计内容理论,讨论审计什么,主要观点包括:审计内容包括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和审计标的四个层级的问题。审计主题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主题包括信息和行为,具体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特定行为和制度四类。信息主题和行为主题在审计目标、审计命题、审计取证模式、审计意见类型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组织治理模式及一些权变因素会影响审计主题差异化。
第7章审计主体理论,讨论谁来审计,主要观点包括:审计主体出现多样化,有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之区分,还有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之区分,这是审计主题驱动下的审计独立性和审计交易特征所导致的。在交易成本理论看来,审计就是审计委托人和审计人之间的交易,这种交易选择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是由与交易相关的资产专用性和外部性等交易特征所决定的,同时,还受到独立性的影响。审计主题通过影响审计独立性需求和审计交易特征,进而影响审计主体选择。
第8章审计方法论理论,讨论审计方法论,主要观点包括:审计方法论主要包括审计态度和审计取证模式,审计态度体现为应有的职业关注,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取证的基本思路;审计主题对审计取证模式有重大影响,信息审计主要采用命题论证型取证模式,财务信息审计已经经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些取证模式,非财务信息审计还没有成熟的取证模式,行为审计主要采用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取证模式;审计取证模式还影响审计意见类型,论证型取证模式可以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而事实发现型取证模式只能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第9章审计环境理论,讨论审计系统的环境因素,主要观点包括:审计环境是多层级、多类型的影响因素;多层级体现在审计系统可以有不同层级的观察视角,例如,特定审计行为、特定审计项目、特定个人、特定审计组织、特定审计关系,甚至整个审计行业,都可以被作为一个审计系统来看待,显然,不同层级的系统会有不同的系统环境;多类型体现在对于审计环境因素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按环境因素所处的空间范围,审计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按环境因素的影响方式,审计环境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环境因素的影响范围,审计环境可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审计主题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关联,审计环境对审计本质、审计需求、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方法都有影响;同时,由审计要素组成的审计系统对审计环境也存在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审计的终极价值所在。
本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探索性,也是我们探索审计基础理论的阶段性成果。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于南京老山之麓
201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