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是什么?
王易
有的同学认为,我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和英语、数学等工具课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呢?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对将来找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当代大学生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并进的一代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重托、民族的希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更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高等学校必须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和塑造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的系统理论与知识,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指南,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第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对于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大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跨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作为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大学生明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大学生一入校就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成才。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优秀而杰出的人才。大学生的发展目标和成才目标必须以此为坐标,与此目标相一致,如果偏离了这一点,人生理想目标便容易被导入某种误区。在一种偏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理想目标指导下的人生实践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并且这个成就能否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人自身的本质与发展,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走向,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与发展前途,了解处于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在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中,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的伟业和功绩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因为他们最先站在历史发展的锋线上,高瞻远瞩,做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只有站到了这样的高度,胸中才会涌动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壮志,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胸和气度。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的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因此,我们在选择人生理想、人生道路时,应该把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使命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生活和成长的土壤,是人生的大舞台。生活的辩证法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事业,越是同伟大的时代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就越能够创造出它自身的价值。
第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温馨如二三月里的春风,潇洒如傲然挺立的白杨,灿烂如八九点钟的太阳,生命力最旺盛,体力精力最充沛。然而青年时代也是人生过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时候,友谊与爱情、竞争与合作、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自我奋斗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怎样的追求才是高尚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陆续摆在青年人的面前,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回答。
人是理性的动物,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思考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生的价值,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完善的人格,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主要特征。但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它本身就是不断地学习、反思、修养、实践与提高的过程。而为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以人生观教育为重点,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第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立德成才。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绝不仅仅是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满足新世纪对于知识与人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求得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单是文化素质上的提高,还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崇高的品质,我们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经得住考验。近些年来,从社会、家庭到老师、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际、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短期的、少数人的素质缺陷尚可补救,长期的、一代人的素质缺陷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过失。因此,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对于青年一代的培养,必须在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首的一代新人。因为在人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倾向、理想、道德、情操等内容,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向书本知识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投身社会实践,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成为又红又专、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和修养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广度和高度。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理论,并身体力行、努力践履。
如何理解“基础”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王易
有人说,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也有人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二者性质不同,产生方式、适用范围也完全不同。有人说,“基础”课中培育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也有人说,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那么应当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呢?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素质。“基础”课力图把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首先掌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本规范和法律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些规范和知识对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功能、作用和意义,最终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主导意识,外化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并根据时代进步和自身发展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基础”课的根本任务。
第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作为一个专门概念较早出现在198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该《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决议》把“思想道德”作为与“科学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提出,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界定了“思想道德”这一概念所属领域。而199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一步科学界定了“思想道德”的性质和内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此,“思想道德”一词虽然由“思想”和“道德”两个词组成,但由于中央文件和思想理论界的广泛使用,它实际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专门名词。
“基础”课所指的“思想道德”,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其性质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这也与原“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思想道德”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基础”课所指的“法律”,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构成。
“基础”课将思想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为一体,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紧密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的社会规范;它们的许多原则和内容也都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基础”课也明确将思想道德与法律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区分开来。从调节领域来看,思想道德既涉及人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又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调节范围相对广泛;法律涉及的则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涉及范围较为具体。从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主要依据说服力和劝导力、社会舆论以及风俗习惯和人的信念起作用,法律则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从调节目标来看,思想道德着重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善良与高尚的要求,法律则着重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禁止与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因此,法律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的,而思想道德的践行与追求则是无止境的。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仅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更主要的是指人在特定社会生活中,在教育和个人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潜能和特质。素质不仅是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人的能力诸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人的各种素质,一方面以先天的、生理的因素为自然前提,另一方面又同后天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影响和自我努力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一个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个体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锻炼、培育和陶冶自身的素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这里涉及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思想道德素质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也包括法律素质,它与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起,构成人的整体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或核心。思想道德与法律虽然在知识层面有区别,在规范层面有差异,但它们在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上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狭义上来讲,思想道德素质则不包括法律素质,而只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基础”课所讲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狭义上的,这是与本课程所理解的“思想道德”这个概念相适应的。这样,狭义上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与法律素质一起,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两个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人们需要不断陶冶、培育和修养的重要素质。
具体来讲,本课程所讲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的品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同学们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修养,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道德素质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从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人们的道德涵养、道德境界以及认识、接受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道德素质包含着一个人的情操、气量、胸怀和风度,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面貌。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凝结为崇高的道德境界,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和人格。始终如一地坚持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认真践履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进行法律实践,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所形成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法律情感、法律信仰等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形成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见,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素质这一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法律素质也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当代大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怎样看待中国梦的实现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王易
100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振聋发聩。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广大青年无疑是追寻中国梦的生力军。五四运动后,无数青年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壮志豪情建设国家。今天,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更需要一代代青少年的自觉担当,同时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梦的实现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条贯穿20世纪中国最清晰、最强劲的历史主线,是跌宕起伏的20世纪百年大潮里最突出、最悲壮的时代主题,也是百余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抗争、顽强追求的共同目标。同时,这个共同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涵与要求。任何一种社会理想和目标,都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这同时也构成了不同时代人们确立个体理想的现实规定性。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两个“百年目标”为阶段性标志的中国梦还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民族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责无旁贷的中坚力量,也毫无疑问将是在人生最丰美时期享用第一个“百年目标”硕果的幸运儿。第二个“百年目标”将实现于本世纪中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无可例外地贴上与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刺阶段合拍的历史标签。
一个人能否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能否主动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决定着一个人将在怎样的高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对于人生画卷初展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理应深刻认识并切实珍惜与“百年目标”相遇同行的人生机遇,让个人的人生理想与中国梦同圆,让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出彩。
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正确的方向指引,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也需要坚实的现实根基。当代大学生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并以中国梦指引自身的成长成才之路。
第一,中国梦指引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确立需要中国梦的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指出的:“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定向的关键阶段,人生理想的选择和确立,是关系到未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为什么学的人生重大问题。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并以此为基点设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最切实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也是以两个“百年目标”为标志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最大的现实提供了当代大学生产生、选择和确立人生理想的社会基础和现实规定,这个宏伟的共同理想则为大学生选择和确立个人理想指明了方向和参照。脱离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难以避免落入狭隘与孤独、虚幻和空洞。
第二,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动力。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人生状态的改变必然需要有强大的人生动力作为支撑。海伦·凯勒曾说,一个人拥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行。这种“高飞的冲动”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动力。
那么,人生动力又来自哪里?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境界,一个只停留于物欲私利的人只是局限于低级的自然、功利境界中,而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向道德与天地境界挺进。有道德境界的人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自觉自己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并自觉为社会利益做事。天地境界则是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的宇宙的存在,并自觉为宇宙利益做事的最高人生境界。因此,一个人要获取人生发展的前进动力而又不至于在不断追逐物欲私利中迷失自我,就需要跳出自然、功利的低级境界,而努力向自觉为社会乃至宇宙服务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提升。
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自觉为社会服务的道德境界,实质上就是自觉地将个体的成长成才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洪流伟业之中,在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历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中国梦明确大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中国梦不能靠做梦实现,理想也不能靠冥想达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即使理想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幸福也不会主动来敲门。走向理想的每一步都需要艰辛的奋斗,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
因此,一切怀抱远大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其人生发展与价值实现都必须植根于祖国繁荣强大的沃土之上,报效祖国是每一个公民,当然也是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个道理,无论是在救亡图存的近代中国历史,还是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和平建设年代,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今天的中国,奥运梦、世博梦、高铁梦已成真,神话传说般的飞天梦、潜海梦、航母梦已初圆,广大青年正是这一支支追梦大军的主力和中坚。未来中国,还有更多更美的梦想在向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出召唤。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珍惜宝贵的青春,以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才勇敢担当起建设青春中国的神圣使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
张智
进入大学,人生也开启了新的旅程,许多大学生为升入向往已久的大学而激动和兴奋,但同时也为怎样度过未来四年而忧虑和迷茫。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思考过“做什么样的人、成什么样的才”的问题,更多的是刻苦学习考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和专业。但当真正步入大学后,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就接踵而至,这其中有一个关乎个人成长发展的大问题,即“要树立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成才目标”。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同学们的认真思考,也需要老师们的悉心教导。
谈成才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才。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社会做出贡献,都能够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德才兼备的原则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即人才应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统一体。人人皆可成才。古往今来,此种事例俯拾即是。远的不说,当代的典型就不少。只有高中文化的“新型知识型工人”巨晓林立足岗位边学边干,革新工艺43项,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材。“学习型农民工”王钦峰经过十六载历练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社会和国家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们成才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人才资源理论创立者舒尔茨,把人才资源看作解开现代经济增长之谜的关键,认为重视人才资本是美国现代经济制度最突出的特色。比尔·盖茨把充满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看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不仅关系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兴衰成败。
既然人才这么宝贵,成才这么重要,那么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呢?从当代大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当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求层面分析,我们认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核心灵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德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让道德修养成为陪伴青春搏击的正能量。
智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基本内容。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智是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大学生要按照国家的需要、社会的要求、自我的设定,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技能,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基础保障。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要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合理调控情绪,培育良好心态。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综合体现。美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修养、高雅的品位、谦逊的风度、儒雅的谈吐,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形象的综合体现。大学生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诸多是非、正误、主次,诸多真假、善恶、美丑,自然洞若观火、清澈明了。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益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在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才目标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结合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这一成才目标:
一是要立志,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动力,有信念就能开辟美好未来。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二是要勤学,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在知识更新日趋加速的今天,人们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广大青年学生只有努力汲取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不断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掌握学问,增强素质,提升能力,才能成为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栋梁之材,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三是要修德,锤炼高尚品格。修业必先修德。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才”只有与“德”相匹配,以“德”为引领,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要大力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文明道德的进步。
四是要自强,矢志艰苦奋斗。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才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继续奋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五是要笃实,坚持求真务实。《礼记》在谈到治学时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五个阶段中,“笃行”是目标、是归宿、是结果,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自觉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每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才目标,需要每个青年脚踏实地干好事业,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