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平台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其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意见》也指出,要“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
2015年,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增设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创新平台,其中北京市启动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有11家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支持,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和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教育宣传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获批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七个中原高端智库之一,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落实建设工作;南京政治学院在原有“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本着战略合作、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原则,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各高校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如北京大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1月由北京大学牵头,协同中央党校、教育部社科中心等单位启动)扩展为“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聘请顾海良教授担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担任中心理事长,在原有协同单位的基础上,新增《求是》杂志社、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等为协同单位。[1]2015年11月7日,由清华大学牵头,共青团中央、上海教卫工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召开战略推进会。
教育部实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共有49个团队(包括协同团队)入选,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研究”;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申报的“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研究”;郑州大学、济南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和表达方式研究”;上海大学、中原工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申报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创新建设研究”;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申报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建设”;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申报的“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申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注释
[1] 参见《“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见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15/c148980-26694748.html,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