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15年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问题域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启示等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涵的深入探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成的整体逻辑出发,以实践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逻辑起点,根据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层结构(实践活动的底层结构和社会的表层结构)的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底层构架和表层构架,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底层构架包括实践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有机和谐的生态社会观和回归自身的生态人学观,表层构架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生态政治观和反思科技理性的生态文化观,将其作为逻辑展开,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逻辑结论”[1]。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重要著作中提出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理解和对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为基础,要求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2]另有学者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福斯特相关思想的研究,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观建基于其唯物主义之上,因而具有超乎寻常的巨大理论力量。这既反映在他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中,更集中体现于对马克思不同历史时期三部主要著作的深刻解读中。”[3]
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深入研究,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人虽然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一样,需要从自然界取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与其他生命体被动地适应自然有着根本的不同,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动主体,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创造人类需要但自然界并不直接存在的物质。”[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又是相互对立的。[5]还有学者认为,“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价值论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论分别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演绎到了极致。对于二者之间的分歧,马克思其实早已做出了调和,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歪曲和误解,马克思自然价值观的内涵无法真实地展现出来”[6]。
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探讨。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先后经过共产主义国际运动的补充和丰富、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生态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挖掘和深化,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实践启示,并越来越获得学术界认可。[7]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态文明思想上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他们在自然界的先在性问题、人的起源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问题、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看法的一致性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范式,揭示了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本主义根源,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路径,指明了人类文明生态转向的趋势”[8]。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三重理论视域,即“马克思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物质变换理论揭示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视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弊端为批判视域,深刻阐明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以人与自然之间对抗性关系的和解为建构视域,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公有制替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消除人与自然危机出现的唯一选择”[9]。
(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关系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生态伦理视域,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两大理论形态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讨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并且,儒家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与自然‘和解’的整体生态观不谋而合”[10]。她同时指出,生态文明的建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理论形态都难以单独承担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指导工作。因此,基于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意识形态主导,又有着悠久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相结合,完善我国生态伦理制度的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学者认为,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作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11]
(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揭示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为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了应该有的模式;第二,揭示了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于我们考察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各种全球问题、探寻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三,揭示了人类文明生态转向的趋势,为我们构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生态社会指明了方向。[12]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精神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源头,以各种人类文化的生态智慧为根基,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导向,以生态的美丽、和谐与稳定为价值目标,突出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基于生态的批判、反思与创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迷乱的人类生态行为意向、关于生态问题的社会思潮、相关生态多学科的迅猛发展、“中等收入陷阱”潜在的生态风险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精神生成的当代语境。“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精神,应从人格创塑、价值传输、生活渗透、制度引导、学科融入等切入,加大其实践贯彻力度。”[13]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启示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不同区域和制度范围内的理论与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启示、价值指引、实践经验和世界眼光。“思想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指导,这种指导地位有待于在实践中凸显;价值指引在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必要行动,同时社会主义有制度优势,中国生态文明的成功实践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并行;实践经验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综合性的战略设计,应结合基本国情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建设行动;世界眼光是指生态文明具有全球性和人类性,中国要承担国内建设生态文明与推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双重义务。”[14]有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观,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解构与重构,从学理上探究构建“美丽中国”的现实境况、逻辑起点与核心环节,认为“破解人与自然之关系问题并不是问题的结束。历史地看,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美丽中国,乃至‘中国梦’的提出,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层面始终具有历史的逻辑一致性,体现着历史自然观的当代诉求。因而,在此基础上重构二者关系无疑是我们构建‘美丽中国’的核心所在”[15]。有学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既不是简单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著作中的生态思想,也不能盲目相信国外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国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创新,最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16]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政府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深邃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基本价值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其生态文明意识及提升环境伦理素质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解指明了方向”[17]。
注释
[1] 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逻辑架构》,载《理论视野》,2015(6)。
[2] 张燕:《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载《理论探讨》,2015(5)。
[3] 崔永杰:《马克思生态观的巨大理论力量源于其唯物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
[4] 陈金清:《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
[5] 参见刘润兰:《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载《理论视野》,2015(11)。
[6] 钱犇:《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新论:兼议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载《理论探讨》,2015(2)。
[7] 参见许民华、刘希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实践》,载《科学社会主义》,2015(1)。
[8] 郎廷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9] 黄如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理论视域》,载《前沿》,2015(3)。
[10] 张燕:《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载《理论探讨》,2015(5)。
[11] 参见宋惠芳:《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观比较》,载《重庆社会科学》,2015(4)。
[12] 参见郎廷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13] 靖小琴、张加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精神及其时代展现》,载《湖南社会科学》,2015(4)。
[14] 许民华、刘希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实践》,载《科学社会主义》,2015(1)。
[15] 杨晓亮、彭雪华:《解析构建“美丽中国”的哲学基础》,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16] 杨晓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3)。
[17] 陈金清:《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