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过30多年的深入改革,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对于这一点,十四大以来党中央的许多重要文献都有过明确的论述。中共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1],即“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2]“‘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3]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作了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优势呢?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主义经济具有的党政有为、政府有效、统筹兼顾、共同富裕、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等制度优势,把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了,这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结合不是无差别、无条件的结合,而是“对立统一”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分工和等量劳动相交换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天然具有商品关系的属性,从这个方面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建立公有制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由社会按照社会的需要计划组织生产,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从这一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具有超越市场经济的直接社会性。商品性与非商品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公有制的内在属性,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利用市场经济同时又超越市场经济,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只看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对立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一面,过早地压制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则出现了另外一种片面性,许多人往往只看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一面,而忽视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有意无意地削弱和淡化社会主义制度特殊的目标、价值和要求,从而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己特殊的制度规定性,如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等等。这些特殊的制度规定既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经济。脱离了市场经济,就会压抑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完全依赖市场经济,则会使社会主义制度蜕化变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形成,但仍不成熟、不完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那么,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的回答是,旧的计划经济的残余或者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管得过多、市场作用不够充分。比如,行政审批范围过大,一些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未理顺,城乡体制分割等。因此,必须围绕着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如局部产能过剩、贫富差距、金融风险、环境污染和食品药品安全、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不足等,显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旧的计划经济残余或市场化改革不彻底。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不可避免。寄希望于用所谓彻底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市场化固有的缺陷,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在于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注释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136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 同上书,203页。
[4]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人民日报》,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