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书的设计或构想
在第2章,我准备集中讨论一下方法论问题,实际上,它们又是本书进行逻辑推理和经验说明所依据的各种程式或轨迹。方法论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在评价本书曾提到的对国家兴衰的各种解释中看到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方法论的讨论,我们便可以使论述更加条理化和使问题及解答问题的思路明朗化。方法论集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将构成下一章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以“假设—演绎—检验”为主要特征的演绎方法和以经验为前提的归纳方法的讨论是下一章的另一基本内容;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亦是我所关心的问题。总体而言,本书对各种对立方法论采取的是一种折中或中庸的态度:既旨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又意在顺应自然,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并不允许走极端,或干脆没有什么极端可走。
鉴于制度一方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人的应战行为又受到既定制度的制约或激励,因此,在接下来的第3章和第4章我打算详细讨论有关人的行为假定问题和制度这一关键性范畴。人的行为分成集体行动和个人行动。对行为的分析主要是力求对人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行动给出一种基础性说明,其中“经济人”、理性、稀缺性、偏好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假定将被纳入分析之中,同时对诸如与人类选择有关的外部性、规模效益、比较利益及不确定性等辅助性假定的讨论亦将被包括进来。正像狐狸吃不着葡萄会说葡萄酸一样,制度这一约束条件亦会影响人们的偏好或目标。显而易见,为了澄清前述讨论和为以后的分析铺平道路,什么是制度的问题必须首先被加以解决。我曾概括说制度是规则和习惯的复合体。但必须承认,这种说明只是一般性的,它还不足以说明制度的丰富内容;不仅如此,制度范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前人或同代人的细心观察和谨慎归纳之上的。因此,对制度范畴的讨论,除了涉及其内涵与外延之外,还会旁及他人的有关议论。
关于制度的起源与演进的实际过程及理论,在第5章和第6章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借助对历史事例的描述或“再构造”,我试图从中引申出一些基本的制度起源的条件和途径。为此,我将特别剖析一下美国1787年宪法的创立过程,从而窥视其中的机制:由个人利益冲突到利益集团的争斗。第5章要讨论的这些内容,意在为提出某种制度起源与演进理论奠定经验基础。当然,如果仅仅把制度的起源问题理解为经验性描述,至少是不完全的。经验证明的确十分重要,但我还是想由此建立起一个制度起源的理论模型,其前提自然是人的主动性及制度所具有的潜在或现实功能了。说到制度变迁理论,它不外乎两项内容:制度的演进及创新。显而易见的是,制度的起源问题与创新、演进可能是重叠的。对现有理论的评述无疑是讨论的重点之一。如果我们承认挑战是制度起源与演进的根本动因,而且制度又是应战的手段,那么挑战的形式和应战的形式及主体亦应构成一个话题。第6章的内容已不算少了。有必要强调一句,这两章是本书的重头戏之一。
在接下来的第7章中,我将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制度功能的分析之上。换句话说,我准备回答制度为什么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或决定人的选择行为。为了说明制度的功能,亦即“制度决定论”本身,对事例的借助和用经济数学模型进行的说明,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不难想象,同一制度的功能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而且可能有其消极的一面;仅就两个制度来说,恐怕也有优劣良莠之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在本章,由于仅考虑制度的功能,所以人的行为暂时被假定为被动的,也就是说,他或她只力求在既定的规则约束下使自己的目标得以最大化地实现。从一般意义上讲,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为人类迎接挑战提供一种手段。
一般而言,人类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地理的、随机的,特别是既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或不同群体所遇到的挑战是千差万别的,进而他们各自所选择的应战手段即制度亦大相径庭。鉴于此,再考虑到前述各章的分析,我们便可以着手对第1章提出的国家兴衰之谜进行尝试性或探索性的解答:是制度的良莠不齐在起决定性作用。为了说明这个十分简单但却是本书核心的结论,我想首先要处理的便是下面两个从全书的逻辑来说是必备环节的问题:什么样的制度才是理想的制度(为此我讨论了所谓适宜制度概念)?为什么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会选择一个于国家昌盛不利并且最终可能也于己不利的制度?第8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
“结束语”承担的是对全书的回顾与总结的任务。从逻辑上或方法论的角度来完成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它的特色。此外,某些涉及全书的补充说明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亦将在“结束语”中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