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狼战术:华为销售团队建设与激励法则(华为营销方法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用群狼战术紧盯市场

狼在发现猎物之后,一般都不会独自行动,而是呼唤狼群集体捕杀猎物,这就是狼的天性。实际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销售团队也应该像狼那样,用团队的力量紧盯市场。

1.1 重兵投入关键市场,巩固市场格局

在创立初期,华为为了与跨国公司争夺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丝毫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海战术”。对当时的华为来说,华为的产品进入哪里,哪里就是最关键的市场。

在黑龙江,华为与瑞典通信巨头爱立信“血战”,华为派出的技术人员是爱立信的十多倍,在每个县电信局展开“肉搏战”“巷道战”。哪里出问题,华为人立即赶到现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这样,华为凭借着不计成本的“人海战术”,重兵投入,从跨国巨头手中抢下一个个客户。许多跨国巨头对于华为的策略也只能表示无可奈何,因为他们要讲成本,亏本的事是不做的。

1992年,华为的C&C08交换机研发成功。产品是研发出来了,怎么卖给客户呢?华为采取的是最笨的办法,一个县一个县去跑。当时的营销负责人李杰立下了“军令状”——一年跑500个县。其实刚加入华为两年的李杰心里也完全没底。但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只能硬着头皮上。于是,李杰带着市场部10多个人开着公司配备的两台进口奥迪和六辆三菱吉普,从深圳出发,跑各地的县邮电局,推广华为刚刚研发成功的局用交换机。最后华为市场部实际上用了近两年时间,才跑遍500个县,拿回来的客户资料堆了几尺厚。任正非把这一过程形象地形容为“华为的长征”,称跑了500个县的市场部员工为“红军”。这大概是全球通信制造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甚至惊动了时任邮电部部长的吴基传,他在邮电部的大会上,要求干部们学习华为。

2000年,华为参加香港电信展,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2000多人往返一律头等舱或者商务舱,住在五星级酒店,还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总共花费了2亿港元。这是华为第一次高调地在国际电信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出手阔绰”,得到了高额回报,2000年,华为开始向全球大举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也正是在2000年,华为首次举办出征将士的送行大会,当时的标语上写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颇有悲壮的意味。任正非曾经动情地说:“华为是没有多少资本的公司,发展都是靠市场部一步一个脚印跑出来的。市场部‘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精神,不知道感染了多少员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员工奔赴前线。商场如战场,却比战场更加残酷与艰苦。市场部为了推广华为的产品,走遍了大江南北、山村乡镇,行程可以绕地球和月球转几千个来回。许多员工一遍又一遍地冲锋,‘身负重伤’,还是没能打开市场,我们又换了一批批的新人上去,替代他们。是广大员工用青春铺就了华为公司成功之路。”

2016年,时隔16年之后,华为再次召开规模庞大的誓师大会,召集后方2000名高级技术人员奔赴“前线”,力图抢占下一个时代的高地——“图像时代”。

任正非在出征大会上说,华为错过了语音时代,又错过了数据时代,没有占据世界的战略高地,但这一次,华为不能再错过图像时代了。如果华为还像过去一样,招聘新员工,对他们培训,扑入战场,他们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成熟起来,到那时候,这个机会窗已经差不多关上了,华为肯定会再次失去占领图像高地、云化时代的机会。

在任正非看来,云化是华为不熟悉的领域,图像领域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除德国大规模实践的经验外,在其他国家还没有规模化的成功,还没有建立一支成熟的队伍。特别是面对大视频带来的“流量洪水”和更低的时延要求,华为还没能有效地应对。华为的战略预备队只能一边学、一边教、一边干,让小老师逐渐成为大教授,这样的成长速度是华为等不起的。

在新的行业机会口面前,华为不能单靠前线的力量作战,需要后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支援。而华为的研发人员在后台,与前线市场层面接触不多,对于市场的需求有些脱节,而市场反馈到研发实际上也需要一段时间,短时间无法直接传递给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上前线,与市场直接接触,就是要解决研发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华为将这些拥有15~20年研发经验的高级专家及高级干部投入战场,他们对技术深刻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经验,与前线将士的战场掌控能力结合在一起,一定会让华为走在市场的前头,瞄准客户的需求。

除了开拓新的战略市场,对于已经占主导的市场,也时刻不能放松,要重点盯住。主导市场就是企业的粮仓,粮仓一旦失守,那仗就不好打了。任何企业稍微一松懈,竞争对手就趁机挤进来了,市场的竞争就是如此。以美国科技企业为例,过去几十年,没有哪家企业能一直独领风骚,而是你争我赶,相互渗透,并且以后来者居上为多。在1980年代,IBM凭借在PC市场出色的表现而睥睨天下,到了1990年代,随着Windows系统的成功,微软一跃成为最受瞩目的科技企业。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千年,谷歌公司凭借先进的搜索技术异军突起,成为硅谷界的“明星”。最近十年呢?最成功的企业无疑当属苹果公司,他们推出的iPhone手机风靡全球。国内同样也经历过类似的变化。

2010年,智能手机发展迅速,许多企业都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对于当时的腾讯来说,QQ虽然在桌面聊天社交市场上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QQ还能不能继续维持这种优势呢?而在当时,“陌陌”“米聊”等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聊天社交软件异军突起,腾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

为了继续巩固腾讯在聊天社交软件市场的地位,腾讯决定集结全公司之力,开发一个基于移动端的新产品,这就是后来的“微信”。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内部成立了三个开发团队,一个是桌面QQ团队,一个是手机QQ团队,还有一个是QQ邮箱团队,最后是QQ邮箱团队的产品脱颖而出。为了让微信快速发展,腾讯投入大量资源,向这个“新出生”的产品倾斜,包括从QQ端、腾讯新闻导流,QQ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微信等。

马化腾后来回忆说:“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取得成功,巩固腾讯在聊天社交领域的地位,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把所有的关系链推到微信里面去,最后才赢得市场。其实赢得也很艰难,也就比同类产品快两周而已。”

而华为反复提出要坚守“主航道”,“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就是要盯紧关键市场,集中火力在关键点上实现突破,从而确保自身的优势地位,巩固市场格局。任正非说:“就好比吃下午茶,我们就集中精力吃几个甜点,重点市场重点投入。”

1.2 构筑防线,大小目标市场都盯到

重兵投入关键市场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不重要的目标市场,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那些看似不太关键的目标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完全放弃这些市场,任由竞争对手“攻城略地”,竞争对手一旦在这些领域发展壮大,形成一定的优势,下一步很可能就对关键市场形成围攻之势。

尽管腾讯QQ在聊天社交软件领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但腾讯也丝毫没有放松过警惕,而是积极构筑防线,不放过任何有潜力的市场。

腾讯采取的是一种跟随的策略,每当市场上出现新的产品时,腾讯很快会炮制出类似的产品与之竞争,因此,腾讯的跟随策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让许多企业头痛的存在,投资人在投资这些企业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你们如何面对腾讯的竞争”。许多创业者直言,腾讯不仅自己不会创新,只会“山寨”,还打压其他追求创新的企业。

例如,正当“三大门户”红红火火之时,腾讯推出了“腾讯新闻”;下载软件“迅雷”一度占据所有人的电脑桌面,腾讯立即跟进,推出了自己的下载软件“QQ旋风”;以百度为首的搜索企业大行其道之时,腾讯推出了“搜搜”;社交网站“人人网”火爆了起来,腾讯以“朋友网”对抗;“新浪微博”火了,腾讯也做了自己的“腾讯微博”;阿里巴巴的“淘宝”办得有声有色,腾讯推出“拍拍”来对抗。一位腾讯内部人士甚至表示,互联网所有的产品,腾讯可以做得不好,但是不能没有。

客观而言,腾讯这种跟随策略一直颇受争议,并且大多未成气候,最终以失败告终,许多产品在无声无息中悄然下线。这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产品,像“腾讯新闻”“腾讯体育”“腾讯文学”等产品都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在该领域做到了第一。但腾讯推出这些产品最核心的目的,还是巩固庞大的“社交帝国”。

用军事术语来讲,小的目标市场就是“战略纵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有马奇诺防线,但德国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从比利时突破,仅用几个月就攻占了法国。而德国在攻打苏联时,苏联凭借辽阔的国土面积,精心构筑了数道防线,德国就没办法顺利推进了,与苏联陷入了持久战,最后输掉了战争。

华为的手机业务一开始就是从中低端业务做起来的,后来慢慢往高端渗透,建立起华为手机的品牌形象。既然华为可以走这样的路,那么别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呢?因此,任正非指出,华为手机在聚焦高端市场的同时,千万不能把低端市场丢了。

任正非说:“在低端市场方面,我们主要以防御的姿态来做,不主动出击,主要是稳固我们的中高端市场。低端市场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世界上95%的都是穷人,华为也要服务好他们才行。对于低端产品,我们的策略就是‘标准化、简单化、生命周期内免维护化’,当然低端产品也不是真‘低端’,还是要做好最基本的功能,一个是通信功能,网络接入速度快,一个是中文软件功能好。而且每年我们可以让一些成熟的硬件、软件从高端机沉淀到低端机,这样也节约了开发成本。你看苹果,iPhone8出来了,iPhone6还在卖,对他来说,iPhone6就是他的低端机。从手机行业的经验来看,单一的品牌能量终究是有限的,一个品牌有20%的市场占有率就差不多是极限了,所以现在我们是两个品牌,‘华为’和‘荣耀’,两个竞争点分别应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市场,荣耀主要面向年轻人。这样两个品牌就互成掎角之势,团团围住山脚形成一道防线。”

华为的“荣耀”品牌不仅承载着华为构筑防线,防止其他厂商从低端市场突围的任务,还定位于电商品牌,走互联网营销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华为的一种销售策略。过往,华为公司主要面对的是运营商客户,很少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两者间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因此,自从小米公司使用互联网营销模式奠定基础之后又成功“落地”,开始往线下布局。也有许多企业都在试图复制小米这种模式。所以“荣耀”采取互联网营销的模式,对于华为来说,既是一种探索,又是一种防御策略。

1.3 建立覆盖目标客户的营销和服务网络

在建立营销和服务网络方面,华为向来舍得投入。在任正非看来,许多技术先进的跨国企业在中国难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不舍得投入资源建设营销网络。而华为坚持投入,拉近了与客户的关系,能及时与客户交流,解决客户的问题,所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2000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分拆,国内电信运营商由原来只有1个,一下子变成了7个,这就是说,华为现在要同时服务7个不同的客户了。华为也很快做出了应对,一举成立了7个运营商系统部,一一对应。从运营商总部到各省分公司,华为的系统部都有其分支机构,有独立的KPI。

可以说,这就是华为先见之明之处。因为,在分拆之初,各个运营商的实力并不均衡,况且谁也不知道哪家运营商会发展得更快。因此,华为采取的策略就是全都要抓好。

在服务目标客户方面,华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普遍客户关系。许多企业或销售团队与客户建立关系时,一般只考虑关键位置上的客户,认为只要服务好关键客户,就能把产品卖出去。但任正非并不这么看,他认为非关键位置上的客户也是很重要的,也要维护好。不能因为对方仅是局方的一个运维工程师就不作维护、介绍产品,那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票。

随着华为终端部门的发展壮大,华为也意识到,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与面对运营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华为极力在加快建设终端营销服务网络的步伐,争取把终端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到更广的区域。实际上,在这一点上,华为终端部门学习的是OPPO和vivo的策略。

2014年和2015年,当其他手机厂商还在“线上”和一二线城市厮杀,鏖战正酣时,OPPO和vivo却积极在线下布局,将营销网络延伸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到了乡镇。提前的布局让这两个品牌手机背后的企业步步高集团收获颇丰。而当“线上”和一二线城市市场日趋饱和时,所有手机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三四线城市。

对于中国手机行业而言,2017年无疑是“冰火两重天”的一年,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基本形成了华为、OPPO、vivo、小米四大品牌“逐鹿中原”的态势,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统计,四大品牌在2017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0.3%,加上苹果占有的10.0%,其他手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降,加起来仅剩17.5%,比排名第三的vivo还略低。围绕着市场份额的变化,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筹码,着力布局线下营销网络。

除了扩大营销网络的覆盖面,各家企业也在提升客户体验度方面下足了功夫。截至2017年底,华为已经在全国各地建成了近2000家“华为体验店”;小米也不甘示弱,2017年11月5日,“小米之家”全球首家旗舰店在深圳正式开业;本就擅长“线下市场”布局的OPPO位于上海的首家旗舰店也于12月24日开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必定会呈现更为激烈的碰撞。由此可见,无论哪家企业都极其重视营销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目标客户。

最近几年,“新零售”的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新零售”就是拉通“线上”和“线下”,“线上”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并对商品运输、存储进行合理配置,“线下”则为客户提供极致的服务和体验。而这无不需要营销服务网络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