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观的发展历史 (了解)
(一)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对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概念是应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着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说法。那个年代,“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在这个背景下,素质教育观产生了,这是对当时应试倾向的一个有力回应。
(二)素质教育观的形成
关于素质教育的法律文件,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 “素质教育”最早的表述。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三)素质教育观形成的政策依据
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进入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1994年)
1994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
2.素质教育的实施 (1994—1999年)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1999—2005年)
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农村教育的关注。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农村教育工作转变;二是由 “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 “两全”目标转变。
4.素质教育被写进《义务教育法》(2006年)——国家意志的体现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修订草案)》,这是中国教育史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
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的重要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高频单选题)
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而言,可以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归纳为如下几句话: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全民性,又体现出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把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因为学生的分数、智力水平、性格等偏好而对学生区别对待,是严重违背素质教育全体性的要求的。比如,某小学区别对待学生,要求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成绩留不同的发型,这就严重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公平待生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 “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需要补充的是,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均衡发展,但是均衡不代表平均,这个概念务必厘清。例如:我们要求学生每科成绩必须A+,这就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内涵。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正所谓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少年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因此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要苛求每个孩子都成为学霸,而是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创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靠自己的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富有开拓性的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课堂教学。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的氛围。例如:当一个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梦想的时候,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梦想,而不是打击和讽刺。
【例题】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在班级后五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B.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D.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答案】C
【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该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公平对待学生的要求,同时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例题】2.每次老师提问,司徒同学总爱抢着回答,但基本上都答错,对此老师应该( )。
A.引导司徒同学仔细思考 B.安排司徒同学多做作业
C.批评司徒同学思考不认真 D.对司徒同学举手置之不理
【答案】A
【解析】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司徒同学属于冲动型人格的学生,老师应当引导他多思考。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重要)
(一)全体性 (敞开大门,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坚持素质教育的 “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 “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要求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一点既指的是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包括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区别对待。
(二)基础性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基础的教育。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和培养。
比如小学生的情商、团队协作精神、领导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等。
(三)发展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一般的发展,而且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话,即使有一天没有老师去引导学生,学生也会自发地去学习。
(四)全面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
素质教育中 “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 “一般发展”和 “特殊发展”的统一。
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 “共同发展”和 “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人格扭曲,这些都是畸形教育的后果。
(五)未来性 (立足长远)
所谓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要。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品格、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是能够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包容情怀的人。
【课外阅读】
那些当年考试成功的人,怎么样了?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因此,我们要知道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只是考试能力很强的人。
(六)主体性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主体性,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真正懂得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独立人格。
(七)开放性 (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也是智能时代,伴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共享。因此新时代的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具体的表现:一是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二是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例题】某学校邀请前联合国驻华大使来学校做讲座,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
A.开放性 B.未来性 C.主体性 D.封闭性
【答案】A
【解析】通过敞开大门,与社区合作,邀请专家进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开放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