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直击考点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或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第一,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被提出来了。
第二,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第三,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与更新,使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使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第四,经济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第五,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学校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口耳相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真题演练】
【2016下】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政权稳定的需要
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
D.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产生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控制教育目的的制定,使教育目的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可以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程度
个人有没有受教育权,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进而也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内容与选择。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二,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第三,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第四,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真题演练】
【2017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C.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015上,简答)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四,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作用。
第四,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第五,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
【真题演练】
【2014上】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这说明教育文化具有( )。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故选D。
【2017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文化传承功能
B.文化创造功能
C.文化更新功能
D.文化传播功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一带一路”传播中国的文化,故选D。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2)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