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直击考点
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论语》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汇编而成。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五,“学、思、习、行”的学习过程。
【真题演练】
【2013上】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
A.知、情、意、行
B.导、学、习、行
C.闻、行、忠、信
D.学、思、习、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的学习过程是学—思—习—行。故选D。
【2015上】“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故选A。
【2015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答案】B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说明了“学”和“思”之间的关系。故选B。
【2016下】我国最早记载和阐释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答案】B
【解析】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的言行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①“性善论”的教育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中,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其所有理论的基础。并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②“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③“民贵君轻”。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3)《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属于儒家思孟学派文献,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译成《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16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
③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zhǎng)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zhǎng)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真题演练】
【2013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答案】D
【解析】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故选D。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他自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受(苏格拉底被诬告并被处死)株连流亡国外12年,游历了许多国家,视野大开。回国后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①灵魂说:认为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物性)、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②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③实施体、德、智三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条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形成高尚、自由的灵魂。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即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约公元35—约95年)。
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orator,也被译为《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夸美纽斯(1592—1670年)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有: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2)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4)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真题演练】
【2012上】第一本独立形态时期的教育学著作是( )。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作为一本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故选C。
2.洛克(1632—1704年)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观点有: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3.卢梭(1712—1778年)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思想有: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真题演练】
【2013上】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卢梭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顺应自然。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自然地接受教育,与大自然亲近,回归自然,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远离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故选C。
【2017下】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答案】B
【解析】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认为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还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提倡要高度尊重儿童。题干中“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卢梭。
4.赫尔巴特(1776—1841年)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年)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其主要思想有: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成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五步教学法。
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与赫尔巴特的观点相对立。
【真题演练】
【2014下】“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
A.洛克
B.康德
C.杜威
D.培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杜威的教育主张。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题干中体现的正是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故选C。
【2016上】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三)中国近代教育家及理论
1.蔡元培与“五育并举”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其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2.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1927年在南京创办南京市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巨大,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真题演练】
【2012上】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提出的主要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遵循自然
C.教学做合一
D.官能训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主张。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和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实践,为人们所熟知。故选C。
【2017下】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一改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
A.教学合一
B.言行合一
C.学做合一
D.教做合一
【答案】A
【解析】题干中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体现的是“教”“学”合一。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更为科学化的阶段。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4)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真题演练】
【2014上】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影响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故选B。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五)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实验和心理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把将近二十年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
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主张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4.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真题演练】
【2013下】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
A.杜威
B.布卢姆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答案】B
【解析】布卢姆主张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故选B。
【2014上】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家将教学目标分成三大领域,其中不包括( )。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意志领域
D.动作技能领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故选C。
【趣味小故事】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