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一份工作,你准备好了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自由选择只是一种幻觉

工作不是“拉郎配”,随随便便拉过来一个就能凑合。打开一扇门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是不是我们需要的那一扇。人生虽然充满偶然,但怎么去选择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前提。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别被“大材小用”,也别眼高手低。

多问问“我是谁”

初入职场,会面临各种困惑,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因为工作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十六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们都要丢弃掉自己原来的身份,走上工作岗位,这意味着自己再也不是学生了,而是一个肩负责任的“社会人”。

既然是换了一种身份,那么很多东西都需要认真考虑。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思考一些之前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问题也很简单:我是谁?我能干什么?

小刘还有三个月就大学毕业了,对他来说,毕业既让他感到欣慰又让他感到紧张。欣慰的是,自己终于等到了能够自立的机会;紧张的是,自己还没有做好踏上工作岗位的准备,因为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小刘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四年来,他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从来没有挂科,也很少旷课,专业课成绩都很优秀。很多人觉得小刘毕业后肯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IT界人士,但小刘心里的想法却没有那么简单,虽说他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觉得自己的兴趣不在计算机上面,他想从事的是金融行业。

而且通过多次实践他也感觉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过是计算机的一些皮毛而已,一想到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难免有些底气不足。

而他想从事的金融行业门槛太高,自己又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眼见着别的同学都拿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简历去应聘,他却迟迟不敢行动。

相信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批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定位不准,将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搞不清楚自己的状况,抱着不合心意就不做的想法,经常让自己陷入困境。

期望其实与自身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做好定位是十分关键的事。所谓定位,简单的理解,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一颗聪明的脑袋远不如一颗清醒的脑袋。在就业大环境面前,竞争无处不在。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以我为主”,考虑自己的需求。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种种压力面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成功地实现“突围”。但问题往往也出在这里,定位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因此在自身定位上,应届毕业生最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只能从事一些对经验要求不高的工作,或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彻底“决裂”;另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在学校里表现活跃或社会实践很优秀,想当然地将自己的身价抬高,盲目地对用人单位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结果面临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两种类型其实都是不成熟的表现,职场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也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不可逾越。

那么,怎样进行自我定位呢?

首先,我们应当将自身一些现状和条件罗列出来,比如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看似简单,但许多应届毕业生理解起来都会有偏差。优势指的是一个人具备的别人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我的口才比别人好,那么口才便是我的优势,我打字速度比别人快,那么打字快便是我的优势,哪怕是一些最微小的细节,只要我们比别人出众,那么都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

劣势则相反,是我们身上不如别人的方面。知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样重要。

而对于机遇,很多人可能会很不理解,机遇怎么能算是一种条件呢?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机遇是指那些蕴藏在竞争当中的机遇,也就是要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机遇,只有这样,机遇才能成为个人的条件。

至于威胁,在确立自己竞争原则的条件下,几乎每个人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把自己的竞争对手锁定在确切的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及时调整个人的发展方向。弄清楚了自身条件和现状,才能更快速、更稳健地向目标迈进。

其次,要给自己立一个靶子。

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东的一个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在屋里推磨。后来这匹马被玄奘选中,跟随他前往西域取经。

几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回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凌峰的冰雪……那些神话般的经历让驴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是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与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相信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有所感慨。在定位清楚以后,就必须找准方向,给自己立一个靶子,好把人生之箭射向靶心,而这个靶心,就是你的目标。

最后,确定了目标之后,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分解目标。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丰功伟绩都不是一天就能够造就的。宏伟的目标可以立下,但是不能眼里只看到这宏伟的目标,应当先确定一个大的目标,然后层层分解,分为几个小的目标,再把小的目标分解为更为具体的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小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实现大的目标。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如果只想着终点线,那么跑起来必定会感到累,因为终点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离他很遥远,而一旦将路途细化为一个个100米、500米,那跑起来就不会感到那么累了。

总而言之,完成自我定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思考、细细去揣摩,按照这几个步骤来了解自己、根据自身情况定下目标、再分解目标一步步地去完成,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自己的一个综合认知,也就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有了方向,我们难道还怕路不好走吗?

一份工作决定一个圈子

关于圈子,有这么一段颇为经典的话:“普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闲事,赚的是工资,想的是明天。生意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项目,赚的是利润,想的是下一年。事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机会,赚的是财富,想到的是未来和保障。智慧人的圈子,谈论的是给予,交流的是奉献,遵道而行,一切将会自然富足。”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谈的正是圈子对人的影响。而这句话也一语道破了圈子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前几年有一本书卖得很火,内容围绕着圈子展开,书名更是言简意赅——《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也就是说,进对了圈子,更容易成事。但我们也知道,圈子并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是需要一些机缘巧合和后天努力经营的。

在学生时代,受特殊的外部环境影响,学校多是采取一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管理方式,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学生的圈子组成人员多是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一旦从学校毕业,这种外部环境的隔阂将不复存在。这个时候,毕业生们就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我需要什么样的圈子?什么样的圈子才是我该站进去的?

其实,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该进什么样的圈子似乎跟他的性格和为人有关。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误解了“圈子”的涵义,我们所说的圈子不是单纯地指“朋友圈”。汉语中对圈子的解释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朋友可以说是有相同的爱好或者兴趣,但走上社会之后,我们所要寻找的圈子则应该更为宽泛一些。

而“入圈”是一件需要非常谨慎的事,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进入太多的圈子,所以,作为应届毕业生,选择圈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圈子选对了,那么以后的路也许会好走很多;圈子选错了,难免会走很多弯路。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第一个圈子当然处于第一份工作当中,因为这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个平台,所以,在选择这个平台之前,大学生应当审视一下自己所处的这个圈子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是否是适合自己的。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汪明的博客中看到这样一篇回忆性文章:我仍记得自己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候,学校还会管我们的工作分配。按照学校的分配,我去了县里的一家水泥厂,正经的国家单位,铁饭碗,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令人非常羡慕的了。家人对我的这份工作也十分满意,在他们看来,铁饭碗永远吃香,只要踏踏实实地在里面干着,或许还能混个小头头当当,虽然国企的工资不高,但福利待遇也着实不错。他们的意见是,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故,我就该在这里待上一辈子。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份工作也是特别的期待,毕竟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好不容易有一个养活自己的机会,我觉得十分欣慰,以后再也不用靠父母了。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连我自己也没想过的,在干了不到半年之后,我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

家人很不理解我辞职的举动,包括水泥厂领导在内的人对我都是百般挽留,因为厂子里的大学生比较少,又是个小县城,所以厂领导都把我当成是干部来培养,并且给我许诺,两年之后办公室主任的职位必定是我的。

但我对这些条件丝毫没有动心,原因只有一个:我觉得水泥厂这个圈子并不是我想要的。

因为大学学的是文科专业,且我本身就对物理化学中那些复杂的公式毫无兴趣。更要命的是,我觉得自己身边缺少一个能让我感到有归属感的圈子。

我本身比较热爱文学,平时也好写些小文章,虽然只是一种兴趣爱好,但我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靠着笔头吃饭。当时进了水泥厂的办公室,以为自己以后可能是要靠笔头吃饭的。但令我失望的是,在这里,我每天所要做的是管生产进度,给领导做汇报,有的时候也会写些东西,但无非就是一些令我看着就头疼的公文。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我所处的那个圈子中,大部分都是已经在水泥厂干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老员工,我作为一个大学生显得尤为独特。这些老员工本身并没有读过什么书,都是凭着经验在厂里干活,而且他们的思维比较僵化,每个人似乎都已经打算干到60多岁,然后从厂里退休,领点养老金和退休金,这辈子就算过去了。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面对这死气沉沉的气氛,我深深地感受到压抑。而身边的这个圈子也让我时常陷入思考:我喜欢在这样的圈子里生活吗?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深感忧虑,渐渐地,也就下定了辞职离开的决心。

这便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想来仍然觉得有些遗憾。这遗憾不是说自己没有在水泥厂里坚持下去,混个一官半职,而是觉得自己当初选择工作的时候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时至今日,我与以前在水泥厂里的那帮同事已经没有了过多的联系,一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二来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与我有太大的差距,已经不能够填补我们年龄上的代沟。

而现在,一个令人忧心的情况又摆在了我的面前。前些年我去一些学校给那里的学生做就业培训,常常听到“先就业后择业”这样的话,每每听到这种话我都会反问学生们一句:“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圈子吗?”

汪明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如果没有认真思考就草草就业的话,你会失去什么呢,难道不应该认真想一下吗?

这其实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薪水上,假设他刚毕业时的薪水是每月3000元,以后每年都会加薪500元,那么五年之后,这位大学生的薪水也不过是5000元。如果五年之后,他从现在的岗位上离职,他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或许他赚到了一笔薪水,但这笔薪水不至于让他一夜暴富,或许他也学到了一点技能,但这技能也很难让他摆脱打工的现状。而那些无形的损失又有多少人能看到?

五年时间,如果能够进入到一个很好的圈子当中,那么他可以将这个圈子培养成以后发展的助推器。通过一个好的圈子,人可以看得更高,看得更远,五年后的平台也就非同一般了。

打工皇帝唐骏一生对网络痴迷。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他选择暂时将梦想暂时搁置,加入了微软公司美国总部,并先后担任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微软中国公司总裁。而这段经历,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唐骏在微软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网络技术圈子”,这个圈子有他梦寐以求的导师、朋友,有值得他辛苦钻研的技术。

唐骏也曾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他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圈子对他的帮助不言而喻。他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想好了自己想要的圈子,而事实也证明,唐骏找对了圈子。

所以,大学生应该在第一份工作中找好圈子。第一份工作难免会带给人迷茫、模糊的感觉,假如在这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对自己有帮助的圈子,那么这种迷茫、模糊的感觉就会逐渐消失,而这个圈子,也将会令我们终身受益。

一次找好一生的所有工作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小江向我倾诉了他的迷茫。他大学主修计算机,考研失败,公务员考试也落榜。毕业的时候,他无奈之下选择了和大多数人一样,踏上工作岗位,然而,他硬着头皮投出去的上百份简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回音。

这位大学生朋友小江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我,在他为找工作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给他一点心理疏导。

我也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所以我劝他,就业难并不代表着每个人都找不到工作,虽然毕业了,但找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还是要慢慢来。

后来,小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投出去的简历终于等到了回音,本市的一家软件公司相中了他,给了他一个试用的机会。

小江深知机会难得,连忙答应了下来。在向我报喜时,他还说:“总算找好工作了,以后再也不想为工作的事儿发愁了。”

我听出他这话的言外之意,于是试探性地问道:“你的意思是自己以后就要在这家公司一直干下去?”

小江笑笑说:“我被之前找工作的事儿烦怕了,现在这家单位也没什么不好,工资可以,福利待遇也不差,最重要的是,公司内部晋升渠道通畅,很有发展前途啊。”

听完小江的话我有些吃惊,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明显是对工作了解不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得劝劝他。

“小江,你能在这家公司待上一辈子吗?你能保证这家公司在你有生之年都不会倒闭吗?”

“这……”小江开始支吾起来,显然,我说的这些问题他并没有认真想过。

“你这种想法其实很不好,没找到工作的时候漫天撒网,找着工作了又安土重迁,这样对你的成长是不利的,我劝你还是好好想一想,把自己要什么想清楚,也能把未来看得更明白些。”

小江好像听懂了我的话,他也不再说“一辈子待在这家公司”的话了,只是低声问我:“你看我该怎么办?”

小江的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一名大学毕业生,上大学前,走过高考这座千军万马争渡的独木桥,毕业之后又面对现实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像小江一样,找不着工作时心急如焚,找到工作之后却又紧紧抱住这条大腿,不管这条大腿到底值不值得抱,在一时半会之内都不愿撒手。

有这么个说法,穷人发家致富之后都会变得特别的抠门,因为他们穷过,知道贫穷的滋味,所以不想再回到贫穷的状态,虽然不是太正确,但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些一毕业就幻想永远待在第一份工作上的大学生们也有类似的问题。找工作的时候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屡遭白眼,一旦找到一份自己觉得还算满意的工作,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饱尝没有工作的痛苦。

这便是这个问题的内在原因,有多少人敢于放弃现在拥有的,去追寻那些理想。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也很简单,既然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存在恐惧,那么何不让未来变得确定些呢?

在这里,就要来谈一谈就业规划问题了。

大学生想一下子就找好一辈子的工作,无疑是一种缺乏规划的表现。缺乏职业规划可能会带来两种后果:第一,毕业之后盲目跳槽;第二,毕业之后待在第一份岗位上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要想摆脱这种“一下子就找好一辈子的工作”的心态,制定一份切实详尽的职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找工作之前,应清楚自己想要发展的大致方向。

这里所说的大致方向,是指毕业之后到底想做哪一行。这当然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的: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行业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应该跳槽到销售行业;如果一个人对金融行业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应该去做计算机行业。这里所说的兴趣,其实就是每个人想要发展的大致方向。像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从开始创业至今,基本上没有偏离自己的兴趣——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他也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清楚了自己的大致发展方向,才能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不至于漫天撒网,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第二,在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之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进入社会,都应该紧盯着自己设立的目标,把一些可能会干扰到自己选择的外部因素挡阻在外。比如说找工作的时候,就算是遇到了困难,也不应该放弃自己所选择的那个方向,虽然我们可能会因此吃一些苦,但用不了多久,时间会证明吃这些苦是值得的。如果在此时放弃,那么以后的路也可能是“一步错百步歪”。

第三,在走上第一份工作岗位之前,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三到五年的目标。

人们都说,有了目标的人走起路来都更果敢一些。这话自然是带着些文学色彩,但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把一只蚊子放在一个倒置的透明玻璃瓶中,它会因为找不到方向而胡乱冲撞,但即使把自己撞得遍体鳞伤,它也还是找不到出路。如果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没有目标,那处境跟这只被放在瓶子里的蚊子又有何区别呢?

所以,制定一个规划尤为重要。这个规划不能太长,太长了就可能不切实际;但也不能太短了,太短了就不能称之为职业规划,而应该叫做短期目标。

第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向前看。

这里要提到的是一个眼界的问题。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二十多岁进入一家单位,一直干了三十多年,直到六十岁左右退休。他们可以算是一下就找好一辈子工作的人,但是年轻人大可扪心自问,你们愿意去过这样的生活吗?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要提醒自己,向前看,向着自己的目标看,而不是将自己困死在安逸当中。

总而言之,工作不是守节,不需要从一而终。而且,困住自己手脚的往往不是工作,而是一种心态。每个人都不想自己过着毫无进步、日复一日的生活。既然如此,那么就应当尝试着改变现状,越努力我们的选择就会越多,而对我们来说,随之而来的改变也就越来越好。

别奢望“付出总有收获”

提到付出,我们经常想起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是付出,“人上人”则是一种回报,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每个人都希望付出和收获能够成正比,这种想法也是很多人愿意付出的动力所在。

古代练武之人,为了练得一身好武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受一身的伤,受一身的累,却甘之如饴。不光是练武之人,习文之人也是如此,头悬梁、锥刺股,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付出假如能够收获回报的话,那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知道,付出与收获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付出往往没有回报。而且,如果一味地苛求回报,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多都是没有什么经验的“菜鸟”,总想着回报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假如棋错一招,那么很有可能会错失一些机会。

小吴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私人企业上班。这家企业给小吴开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两千多元,而且福利待遇也不怎么样,小吴对此颇有怨言。

这种心态也逐渐影响到了小吴的工作状态。由于小吴是拿着死工资,并没有绩效提成,所以他总想着自己反正多干少干拿的钱都差不多,又何必拼死拼活的呢?

有了这种想法,小吴每天都是先把手头上的活儿完成,然后坐在电脑旁干自己的事儿,他自己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反正工资照拿,自己还轻松些。

最初的时候,小吴还只是不主动去做自己分外的事,到后来,小吴甚至对分内之事也置若罔闻了。

有一次,公司里一位同事生病请假回家,他手头上的事一时没有办法完成,于是老板将这个任务交给小吴,让他尽快完成。

小吴表面上应承了下来,私底下却是一百个不愿意:这是别人的工作,为什么要给我做?而且我做了之后一点好处都没有,就算是找人帮忙那也要别人同意吧,就这样交给我,真把我当成廉价劳动力了。

最后,小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去应付这份工作,等到老板找他要成果的时候,他只是推说还没完成。这让老板十分火大,骂了他一顿不说,还决定扣光他这个月的奖金。

小吴不服气,找老板理论:“这又不是我的工作,我没做完也不能扣我的奖金啊!”

小吴此话一出口,惹得老板更是火大:“不是你的工作你就不能做一下了,再怎么说你也是这个公司的人吧,我交代给你的任务你应该去完成吧。”

老板的话让小吴有些生气,两人一来二去地争执起来,最后竟然谈到了辞职上。

其实小吴不知道,老板交代他这个任务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他想借着这个机会考察一下小吴的能力,并不是想为难他。但是被小吴这么一搅和,老板连跟他解释的兴致都没有了。

从小吴的这段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吴有以下两个毛病:

第一,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资看得太重。

第二,总是奢求付出就有回报,没有回报的事就不愿意去做。

但小吴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他的这些想法不仅给老板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最后也让自己损失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不可谓不可惜。

一个周末,我与朋友去市中心步行街游玩,途中朋友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我们当即找到附近的一家药店,准备买几个创可贴。这家药店门面很大,足足一百多个平方,但转了一圈后我发现,偌大的药店竟然只有店长一个人在上班。

周末还在上班,我觉得这位店长的确很不错。但上去跟他聊了几句,他才苦笑着对我说:“哪是什么勤奋,这家店一天的纯利润不到300元,我如果不加班加点地干,最后怕是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当时我就很奇怪,这么大一家店每天怎么只有不到300元的纯利润?市场环境有这么差吗?据我所知,就算是一些县城的小药店,一天也不止有这个收入啊!

于是,当着店长的面,我开玩笑地质疑他的销售能力。

店长没有正面回答我,反问我:“你说怎样才能把销售做好?”我沉默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陆续有十来个顾客进来,除了三个买针的,其他均是买感冒药的。

这天冷得出奇,我在这位店长接待完这些顾客后,告诉他:“你知道你的店为什么销售量上不去吗?一是你店面环境太差,商品陈列杂乱稀疏;二是你在接待顾客时言谈举止不专业;三是你的商品知识不全,不知如何推荐,不会搭配销售;四是你对店里缺货重视不足,备货工作没做好。”这位店长很虚心:“我有很多工作确实没做好,但总公司发的钱太少了,有时店里做了工作却看不到回报。”

我笑了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吧。

我相信很多店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如果老板给的钱无法满足员工的内心需求,那么很多员工可能就会消极怠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如果得不到回报,就没必要那么卖命了。

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的。虽说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我们也一定不要忘了,不付出那是永远都没有回报的。

一个真正懂得自己价值的人不会过于在乎结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靠物质去体现。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价值,那么他就知道,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用贪图一时的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