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跨界交互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媒介革新中的数字化生存

新媒体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离开手机、计算机这些数字化设备,人们的生活工作都不能正常运转。媒介作为传达人类思想的一种载体,从远古社会的石碑雕刻,到活字印刷,到古登堡印刷术,再到照相技术的发明,媒介在不断地革新,20世纪电视技术的发明,借助电视网的大众传播,将声音与画面这类信息,通过媒介传送到电视机前的观众眼中。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20世纪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当我们使用语音输入时,声音直接转变成文字语言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的思维与机器同步,而在大家热议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管理中,人类的思维却未必比机器人快。最初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笔者是先用手写的方式记录一些简单的想法,然后把这些内容落实在Word文档里。后来笔者尝试使用语音输入技术后,发现计算机的反应速度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思维速度,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语音输入是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的输入助手,从我们熟悉的移动媒体如手机、iPad语音输入法,到笔记本、台式机,现在的数字化语音输入写作方式让人们慢慢摆脱了传统的媒介。随着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意识、思维深度模拟的发展,一些过去存在于科幻层面的概念将逐步转化为现实,一种未来的气息扑面而来。威尔伯·L·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在其著作《人类传播史》中有一个 “最后七分钟”的经典比喻。施拉姆仿效卡尔·爱德华·萨根(Carl Edward Sagan,1934—1996)的著作《伊甸园的龙——人类智力演化的推测》(The Dragons of Eden: Specula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中将宇宙史替换为年历的做法,把人类的历史比为一天的时间。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相当于24小时,即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对应1946年、1947年、1957年)。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新媒体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它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异化,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些媒介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影响我们的内心,我们在运用手机这一系列移动社交媒体时,在真实世界中面对面谈话的机会随之相应缩减,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虚拟的方式结交朋友、谈业务、购买商品,这些虚拟化的方式正悄无声息地蚕食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我们逐渐沉浸在一个由电子迷雾、无线信号覆盖的信息化世界中,人类意识正日益屈从于数字化普及。对于生命本体的思考,以及如何在媒介革新日新月异的当代生活中,寻求合理的生存方式都应该引起研究者和大众的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