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1.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学生:陈老师您好,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像“五四”反传统的理念,不是西方文化一进来就有的,它是经过了中国对过去失败的反思而产生的,比如说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失败,到后来的君主立宪等的失败。中国当时的文人发现不改变思想,只对制度跟器物进行改变没有办法解决民族自救的困境,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提出来的。那么,老师您觉得既然这不是传统的错误,不是文化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末以来中国的衰落呢?真正的根源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中国传统源远流长,但中国传统,除了儒家以外也有道家,还有阴阳家,还有法家,等等,就算儒家,它除了在修身做君子这方面的一些价值以外,它也包括制度设计和政治理念等。那么老师您守望传统的价值,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价值需要守望?谢谢老师。
陈来:问题非常好。第一个问题,你说的是对的,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最初的十年,然后到第二个十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主要是从器物的层面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然后从政治的层面变法改革,最后还不行,总不成功,说这是思想的问题。在当时就有人这样讲,觉得这是中国的现实逼得我们走到这一步,并不是我们主观地就想这样做。我想这个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根据,传统并不是完美的,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在社会转型的时候,传统有它的惰性,因此改革之士就会提出传统的问题让大家来进行批评,希望借此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在这个里面,对传统的合理批评往往会被推向极端,变成了一个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这样一种观点虽然在历史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将之放诸整个东亚的历史,发现它也不具有普遍性。
美国教授林毓生指出,这个讲法其实是当时人的一种误区,就是总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要思想文化先行。他认为不应该追求思想文化先行,不能什么都要先搞一个文化的革命,搞一个文学的革命,搞一个伦理的革命,而应该着重从制度的建设做起。
你第二个问题是说到底中国文化里面什么样的价值值得我们今天去传承、发扬。用一个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讲法,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仁爱的价值来自孔子,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本主义,守诚信,诚信的价值大家都了解,诚信的价值既不能在科学,也不能在民主的典范下来认识,最后就是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都是我们的价值理想,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价值观的概括。
2.知行合一的价值
学生:谢谢陈来老师,今天受益良多。刚才您提到从我们执政党,到广大的民众,都普遍形成一个共识,重新认识了传统的价值。我注意到一点,最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经推崇过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比较重要的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当然还有四句教,它是否属于传统价值的范畴?它对现代社会,对现代化的过程,是否有一定的影响?谢谢。
陈来:好,我的知识有限,我还没有在正式的报道里面,看到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王阳明的谈话,所以我不能够确定习总书记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王阳明的什么思想做了什么样的谈话。但是正像你刚才讲的,王阳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知行合一。我刚才讲的传统文化的六条里面,没有包括这个知行合一,因为那个概括不可能把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包括在里面。知行合一主要是一个道德实践的态度,就是一件事,你知道这件事是应该这样做的,你一定要这样去做,如果你不这样去做,那就是知行没有合一。这个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弘扬的中国文化里面众多的价值理念之一。我想王阳明的道德思想、伦理思想,也仍然含有我们今天应该传承、弘扬的内容,当然我们要创造性地转化这些有价值的部分。
3.从官方到民间,从上到下都来普及传统文化
学生:陈老师您好,请问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我们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以使它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谢谢。
陈来:你问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怎么样在教育中来弘扬这个传统文化,第一个层次当然是在从小学到中学的国民教育体系里面,更多地或者成体系地引进传统文化优秀的内容。这个其实教育部已经开始着手,前年也开始出台了一些文件,但是怎么能够落实,并不容易,首先像师资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都缺乏这种师资。
其次就是民间文化的层次,就是文化的复兴不能够仅仅看政府或正式的国民教育体系,还有很多的补充形式可以利用。现在有很多的民办学校,也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学习班,都在积极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个工作是我们今天正式的教育体系有时候做不到的。这里也包括了成人教育,许多国学班或者传统文化班,参加者不是儿童,而是成年人。现在就是要从上到下把这些形式都动员起来,积极地为我们今天重建伦理道德,重建精神家园,来共同贡献力量。
当然学习是一个方面,还要知行合一,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修身做起,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习一些经典,诵读记住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段落,还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的身心实践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懂得一点点,就能够在自己的身心实践上用出来,那我觉得对整个社会面貌的改造,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反思传统文化要避免非理性的极端主义
学生:陈老师,谢谢您刚才精彩的演讲,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您刚才提到的传统文化的惰性,我想每一次转型,其实这个惰性都会带来对传统的糟蹋,您怎么看待这种惰性所带来的非常可惜的损失?如何减少这些损失?
第二个问题是,我注意到社会上有很多传统文化之类的讲座,但是那些讲座的举办方曾经对我说,民众听完这些讲座之后,觉得非常有启发,但是在日常琐碎生活中,他们又渐渐淡忘了这些讲座所带给他们的知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谢谢。
陈来:我们在转型期,对传统进行反思、批评,都是合理的,我们要反思的是在这些思想活动展开时的那种极端化,把它变成一种非理性的激进主义,比如“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是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不仅当时惨不忍睹,今天来讲仍然非常痛心。我们不知道破坏了多少文物、多少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这些损失是很难挽回的。为什么今天要做这个讲演,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心理日趋成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日趋成熟,就能避免非理性的极端主义的现象,就能够在我们需要批评传统的时候,掌握住一定的分寸。
你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听了国学讲座,觉得也有一些收获,但是回到生活里面又淡忘了,我想这是一个常态。不一定是它这个班办得不好,而是对问题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想还是有意义的,首先他在理性上,会知道学这个东西有意义,只是现在自己的意志不坚强,没有把它贯彻下去。古人讲的学习的第一条就是立志,我想今天也还是一样。我们就期待着他能够不断学习,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命,有一天,能够豁然贯通,恍然大悟,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5.文化可以多元化,但一定要确立一个主流价值观
学生:陈老师,您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哲学上讲,应该是从一个等级性的二元论到了一个平行性的二元论,也就是一开始我们认为传统是落后于现代的,然后现在我们可能认为它平行了,但是我们现在特别讲一个词是“多元”,比如我们的网络文化,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可能再下去一代就有三代,是否在您那儿它也会成为传统?是否再过几十年,有人来说,我们要守望网络文化的价值?我觉得一定会有。《论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觉得这个朋友可能来自两个地方,在您这儿讲,第一个远方是不是西方,第二个远方可不可以是一个网络空间,可不可以是一个虚拟的?谢谢。
陈来:我想这个远方不仅仅是网络,一切新科技的发明创造,都可以变成你刚才讲的那种远方,我们是乐见的,是欢迎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没有矛盾,买iPhone5和我们上传统文化课没有矛盾,我们现在要反思的就是以前有一部分人,把这两个对立起来,然后把它看成是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科学、民主和人文价值是不矛盾的。
我觉得如果大家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那是很好的。今天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文化的这种多元化,是我们今天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状态,这是不可改变的,想回到传统那个相对比较单一的状态,那不可能。但是我想讲的是,从一个对文化整体负责任的立场,我们并不接受,更不提倡那种价值的多元化。我们仍然主张,如果你对一个社会负责,对文化整体负责,对这个文明负责,一定要确立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而这主流的价值观,和其他多样的生活方式其实不矛盾。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在主流价值观上是完全多元的,我们看欧洲看美国都是一样,美国价值不能是多元的什么都包括,它一定有它的那几条。今天中国你说什么是主流价值?就是我们讲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第一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明和谐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科学,这是我们第一组价值。第二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些东西也不能够用以前那种狭隘的看法去看它。它是不是科学?它当然也不是科学。第三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组二十四个字的价值,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我相信大家基本上都是认可这个价值的,没有人说我多元主义要多元到以偷盗为最高的价值,以做强盗为最高的人格,不可能。如果有,也只能是某些个人的选择,而这个个人的选择要受到社会群体和群体利益所反映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制约。
刚才讲的二十四个字的主流价值,它有一个文化的根源。我们只有进入今天我们讲座的这个义理的场景,把这个问题认清了,我们才能够说,我们刚才讲的那六个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就是这二十四个字的价值的基础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没有根的,它的根就是中国优秀传统的那些内容。
(本文根据2016年3月27日陈来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的演讲《守望传统的价值》整理而成。)
入场
聆听
观众赠书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