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早期发现的途径及策略
“苗子”早期发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专业机构来统筹各方力量,宣传普及此项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苗子发现”这项基础性工作的浓厚氛围,整合各方力量,构建“苗子”早期发现的立体化网络。
一、加强宣传,营造各方关注“苗子”早期发现工作的氛围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党和政府一直都致力于为每个公民提供优质教育的公平机会,尤其是我国大力推进初等教育均衡发展以来。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在全面提高大众教育的整体质量的同时,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弱化、忽略或偏废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的“精英教育”。一段时间,各级初等教育阶段学校只能统一平行分班、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统一评价等;社会各方、学校、家长只关注学生成绩;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看“升学率”。各种内外因素交织,导致“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未被及时发现,被“大众教育”大众化了。鉴于此,以政府部门为首的各方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都重视并积极参与“苗子”早期发现工作。一是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学校、家长等在“苗子”早期发现工作的责权利,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二是学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和对家长的引导,让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到“苗子”早期发现中来。
二、加强培训,培养教师及家长发现“苗子”的意识和能力
在“苗子”早期发现工作中,教师和家长是最为主要的力量,尤其是在“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工作不成体系的我国。因此,加强对教师和家长发现“苗子”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显得极为重要。世界围棋冠军古力是从重庆市沙坪坝区走出去的,跟踪其成长轨迹可以发现,其父亲古巨山在古力成长的路上既是“伯乐”,又是重要的导师和陪伴者。古力6岁学棋,其父亲发现他有很多过人之处,便拜名师,一路辅佐,终成大器。试想,没有父亲的发现和执着的培养,世界围棋界便会缺少一位中国冠军。还有一位从重庆走出去的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其父母均为普通人士,但他们有发现天才的慧眼。李云迪4岁便喜欢手风琴,6岁喜欢上钢琴,父母发现他弹钢琴的专注和韧劲,顺势而为,助其成为中国首位获得国际肖邦钢琴大赛金奖的人。由此可见,家长在“苗子”发现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师在“苗子”早期发现工作中,其重要性不亚于或甚于家长,毕竟绝大部分家长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家长和教师有了“苗子”发现的意识后,还得要具备发现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多年的研究成果。比如,英国全国天才儿童协会对天才儿童的特征描述为:早期就表现出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无须很多次的重复和练习,就能比大多数孩子学得快;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中间可能会有停顿;能比大多数孩子更早地理解抽象事物,可能会忽略具体的细节;对复杂的问题感兴趣和好奇,喜欢问为什么;能迅速辨认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可能会在理解非逻辑关系方面有困难;对常规的课程和任务感到厌烦;有丰富的词汇,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感觉敏锐,可能会出现过度敏感;是一个敏锐的、细心的观察者;能批判地、辩证地评价事实、观点和人物,也会表现为自我批判;精力充沛;通过体验和操作来认识世界,努力地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表现出很强的幽默感;能理解多数同龄人不能理解的玩笑。
Bernadette Tynan,英国研究“天才儿童”和“神童”的著名专家,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已逾十五年,现为威斯敏斯特和牛津研究中心的资深讲师,贝娜德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观察,编著了《让孩子像天才一样地思考:打开孩子天赋的枷锁》(Your child can think like a genius:How to unlock the gifts in every child)和《让你的孩子聪明起来:别埋没孩子隐藏的天赋》(Make your child brilliant:Uncovering your child's hidden gifts)两本书。她在书中指出,许多拥有独特才能的儿童在学校都得不到悉心栽培,他们的潜质不能在传统测试中显示出来。她列举了6种易被忽视的才能让家长参考。①爱指挥人,比如喜欢重新替同学编排座位,这显示他们有领导才能与组织力。②理财有道,这些孩子读小学时已发现,把零用钱储起来可让他们赚钱去旅行。他们或会成为下一个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维珍老板)。③“问题”多多,充满好奇心,若得到悉心栽培,他们可成为记者或太空探索员。④擅砌物件。给这些孩子几分钟,他们可用乐高(Lego)积木砌出巴黎铁塔,这显示他们有设计天分。⑤爱写故事。这些孩子自懂得说话以来就喜欢写故事。他们拥有无限想象力,可望成为下一个罗琳(J.K.Rowling, 《哈利波特》作者)。⑥说不停口。这些孩子上课时喜欢不停说话,家长不能亦不应阻止他们。这显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强,有望成为律师或电视节目主持。
而在2005年,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大学理学院与清华大学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由此,教师和家长具备发现的意识和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就会发现与众不同的“苗子”,不至于让“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埋没在芸芸众生中。
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人力建立相应网站,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让教师、家长参与学习。其二,学校聘请相关专家,针对教师、家长开设讲座;学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资源网站,与家长共享资源。其三,社会力量培训。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民间机构参与培训。
三、建立档案,确保发现“苗子”工作与后续阶段教育的无缝链接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带领团队进行过长达二十多年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在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选拔与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事情,而必须从小抓起,要努力探索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那如何建立这个体系呢?我们认为“苗子”一旦发现,学校和幼儿园、家长或是政府组建的专门机构应及时建立“苗子”档案,以跟踪记载“苗子”成长情况,实现各教育阶段的无缝连接,同时也为此项工作积累相关数据和经验。
四、加强专项研究,探索建立“苗子”发现监测评价专业机构
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发现和培养工作起步晚,且多侧重于“培养”,而对如何“发现”,少有部门关注并进行专项研究。其实,从某种角度讲,“发现”比“培养”更为重要。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最佳教育期,即儿童少年时期。把握了最佳教育期,将事半功倍,错过了将是事倍功半,以致徒劳。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早期发现,早期培养。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兼书记夏峰强烈呼吁:“要加强基层科研力量的投入,编制或改变已成熟的评估量表,尽快形成一套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是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应建立对幼儿园、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发现工作督导评价机制,并进行专项督评,充分发挥园校在此项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发现方面,许多国家不仅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还加强专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前文提及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外,以色列儿童到7岁以后,会经常定期测智商,学校根据孩子不同智商和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印度天才教育管理机构叫作“新黎明学校机构”,隶属于人力资源部。在印度天才教育一切费用,包括学生生活费都由中央政府承担。除上述国家,世界上还有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都设有相应的组织和学校。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机构设置,没有专门负责“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的组织机构,也少有专项研究。重庆市心手相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刘艳女士,多年从事幼教及研究工作,是重庆市幼教专家。她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虽可用作为拔尖人才苗子的初步筛选,但任何一种标准化的测验都不能对所有的天才儿童作出公正的测量。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主张用多种方法联合进行鉴别。进行学前超常儿童鉴别,包括以下程序:一是标准化智力测验(集体的或个人的);二是各种创造力、学习能力或成就测验;三是教师和按照天才儿童核对表提供的材料;四是专家对儿童的作品(如科学设计、散文、诗歌等)进行评定;五是临床法,如对被鉴别儿童进行谈话。
在发现和培养苗子的问题上,还需要强调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既爱护关心“苗子”,不能“棒杀”;又要善于引导、严格要求“苗子”,不能“捧杀”;还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带来“急杀”。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名著《伤仲永》,就提供了一个“捧杀”的例子。